首批创业板拟上市公司昨日正式过会,创业板正式亮相万事俱备。随之而来的估值和定价问题凸现在投资者面前,争论重点在于什么估值模型最为合适?
“我们保荐的创业板公司主要使用传统的PE(市盈率)估值模式,在估值报告中根据其高成长性给出高一点的PE倍数。
这位保荐代表认为,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方案,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创业板发行铺路。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来说,其高成长性必然需要更高的发行价,监管部门不再适合进行简单的窗口指导。
创业板即将推出,引发主板科技网络股大涨,出现一波“估值比照行情”。市场预测创业板公司平均PE会达到50~60倍。
“有高成长才能给出高估值。”私募基金经理林雄平表示,“创业板首批7家拟上市公司主要为制造类企业,并无特别创新的商业模式。其中好几家公司已经成为行业龙头,进入成长期晚期,净利润增速正在放缓。如特锐德是箱变行业龙头,净利润增速从前几年的倍数增长,降至今年上半年的27%。南方风机多项业务线处于行业前列,在核电领域占据78%的份额,未来高成长性到底在哪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不及去年的一半。”
当被问及创业板股票应以成长溢价为主还是风险折价为主的问题时,曾任港股研究员的龙腾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吴险峰称:“只有当创业板股票估值高出主板和中小板时,创业板才能算成功。目前香港创业板股票的估值水平比主板蓝筹股还低,所以是失败的创业板。”
吴险峰意识到创业板股票巨大的潜在风险,目前主板市场ST股、垃圾股炒作成风,主要原因之一是退市制度不畅,而创业板将出现快速退市通道,投资者投资创业板要注意风险,很多老式投资策略需要修改,如“炒业绩拐点”在创业板是与高风险做伴的。
吴险峰表示,为创业板上市公司估值时,传统PE估值模式一定要修改。在PE估值方法中,企业巨大的研发投入是应扣除的成本,属于企业负担;对于创业板公司来说,这些研发投入却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一定要提出与研发成果挂钩的估值方法。
有人士提出,科技研发投资比率应是创业板适用的估值方法,计算方法为科技研发费用/营业收入,建议创业板公司建立科技研发费用披露制度。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