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公众为何会误解央企高管年薪千万?我看主要原因是信息不透明。如果每个央企高管的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中长期激励都彻底公开的话,相信没有人会误解央企高管年薪千万。
早在2004年,国资委就曾表态,今后中央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状况要公开,以接受群众的监督。
然而,一晃数年过去了,除了少数上市央企在年报中公布高管收入外,绝大部分央企高管的收入至今依然是一个谜,结果是公众只能猜猜猜了。
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保民几年前曾经透露,“没有人知道中央企业老总们的年收入到底是多少。老百姓不知道,国资委不知道,恐怕连他们本人也说不清楚。”央企高管收入是“三不知”,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由此人们会产生质疑:今天国资委是不是依然不知道?央企高管收入是不是还是糊涂账?
国家6个部门日前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有不少亮点,但遗憾的是,央企高管收入公开却没有纳入这个意见中。如此,公开央企高管收入的时间更加遥远。我以为,如果不公开央企高管收入,有关部门即使出台再多的“限薪令”也难以消除公众质疑,因为公众只相信自己的眼睛。
国资委专家称,央企高管年薪最高80多万;但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2007年透露,央企负责人最高的是118万元(税前);而
工行年报显示的是,2008年工行高管税前收入从高到低前5位分别是董事长姜建清(161万元)、行长杨凯生(153.3万元)、副行长张福荣(138.1万元)、副行长牛锡明(138.1万元)、副行长李晓鹏(138.1万元)。显然,官员、年报与专家说法不一,而作为国资委的专家,难道连年报数据也不知道吗?这就难怪公众对央企高管收入有猜疑了,而消除猜疑的惟一办法就是彻底公开。
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2008年拿1200万年薪曾引起广泛争议,中海油对外事务部门的人士公开表示,傅成玉本人收入为“名义收入”,其大部分披露出来的年薪都上交了母公司。傅成玉的实际收入究竟是多少?现在有多少公众知道呢?
央企高管收入为何不见公开?我想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方面不够积极。据,从2004年以来,类似的规范央企负责人薪酬的文件,其实已经有了5个制度,但没有一个制度涉及收入公开。在我看来,央企不同于民营企业,央企是国家投入的资本,是全民的财产,其高管收入的关键在于规范不规范,合理不合理;而规范与合理的判断,离不开公众(股东)。因此,我认为规范央企高管收入,必须让公众参与其中。
我以为,惟有彻底公开每个央企高管的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中长期激励,以及各种考核标准、职务消费、奖金、福利等,才能真正打消公众的质疑。而且,不仅是央企集团高管、上市央企高管收入等要公开,而且央企下属的二级企业、三级企业的高管收入等信息也要公开。在信息时代,公开央企高管收入不存在技术难题,关键在于有关方面的决心。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