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的异常交易带给市场的必定是混乱和失灵。上周四和周五,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召集各分支行在北京就债券交易的管理召开座谈会,讨论应该如何监测并查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异常交易行为。
债券的异常交易是困扰银行间市场已久的“痼疾”。
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方式来达成非正常交易,或为了虚增规模进行对倒交易;或以大幅偏离市场公允价值的价格来成交,以熨平利润、逃避监管。种种手段,已经成为了银行间债券市场运行的“潜规则”。
异常交易到底因何而来?一位业内人士指出,银行间市场的各种考核指标都以交易量排名,这种考评体系成为金融机构对倒交易的最大原动力。同时,金融机构之间、同一银行的自营部门和理财业务部门之间,则有可能借助异常交易来达到利益输送的目的。
人民银行在此时召集所有分支行来共同谋划对债券交易的管理,正显示出了监管部门重拳整顿市场之决心。按照会议精神,债券价格与其估值偏离2%以上就将被界定为异常交易,并受到严查。
异常交易何来? 异常交易是指成交价格大幅偏离市场公允价值、单笔报价或交易量远高于实际需求、交易双方或多方以虚增交易量为目的的对倒交易等行为。
一位商业银行交易员昨日对本报记者指出,债券异常交易的情况在银行间市场普遍存在。“金融机构可能出于各种目的来突破监管限制,更多的情况是为了提升自己在同业中的排名。很多机构都在做,如果你不做的话就吃大亏了。”
他进一步解释说,以突破监管限制为例,很多金融机构的债券投资头寸受到规模或者授信额度的限制,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债券“代持”来调整投资规模,符合监管要求。
所谓“代持”,是指金融机构以现券的方式卖出债券后,跟交易对手私下签订协议,在将来的某时点以成本价再买入这些债券,并不断滚动续作,期限可能长达几月甚至数年,也就是业内俗称的“养券”。“养券”往往会使得债券的成交价和市价产生较大的偏离,直接导致异常交易价格的出现。
据了解,“养券”在金融机构当中非常普遍,很多机构把一些债券“养”在别处,不占用自己的投资额度,而其交易对手则通过双方预先商量好的买卖价差来赚取"好处",事实上并不承担债券的价格风险。
本报记者获得的一份数据显示,9月15日南昌商业银行从仙桃农信社买入2.4亿元(面额)“08国开14”,仙桃农信社在16日购回。双方两天的成交价格均与“08国开14”的估值偏差21%以上。
“这样会导致非常大的信用风险。”一位业内人士坦言,两家商业银行交易部门通常是私下签订协议,与央行对于只能在外汇交易中心网上开展回购业务的规定不符。如果债券成交价与市价偏离过远,在巨额的差价诱惑之下可能出现某一方毁约的情况,引起市场混乱。
“养券”也有其他目的,很多时候是为了调节利润。“把债券养在外面,想什么时候实现利润就什么时候实现。在熊市可以实现利润来应付考核压力,在牛市可以隐藏利润以避免"鞭打快牛"的情况。”
“养券”有时还是为了满足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债券投资也要占用资本金,在月末、季末,商业银行往往通过债券代持调整债券投资规模,来满足监管要求。另外,对于货币基金等有严格久期限制的投资组合,可以通过“养券”来投资于较长期限的债券,以实现较高的收益率,并逃避监管。
另一种异常交易——为虚增交易量而进行债券对倒,在金融机构之间也极为普遍,这也是最没有技术含量、最容易操作的一种交易。具体来说,两家金融机构通过对一笔债券在同一天内的多次买卖来做大规模,可以以任意相同价格来操作,因此也容易引起价格的异常波动。
8月26日,哈尔滨银行和鄞州银行之间“08南网债01”的交易也颇为奇怪,首先是哈尔滨银行卖给鄞州银行0.2亿元(面额)的该笔债券,随后在同一天内买回,而这两笔买卖交易价格跟该笔债券的估值相差16%以上。
央行重拳出击 一位参会人士表示,按照这次座谈会传达的精神,债券价格与其估值偏离2%以上就被界定为异常交易。“债市不同于股市,债市整体波动性较小,2%的容忍度可以说已经比较宽容了。”
而具体的甄别,由外汇交易中心(前台)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后台)共同执行。外汇交易中心按照其实时收益率曲线检测,成交债券的收益率偏离该曲线200基点以上,被视为异常交易;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则是根据债券成交价与中债估值系统确定的价格相比较,偏离2%以上的交易,被视为异常交易。
这些异常交易一旦被记录下来,央行将采取去函或者现场检查的方式进一步确认,如果情节严重可能会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具体来说,违规机构可能会面临失去业务资格的风险。“央行也在考虑对做市商的排名制度进行改革,从源头上来引导金融机构规范运作。”参会人士解释说,交易量排名是金融机构取得国债承销资格的重要考量因素。央行拟规定对倒交易的交易量将不被计入交易量的排名统计,而严重违规机构可能取消各种排名资格。
(责任编辑:林磊)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