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外汇管理局10月13日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605.79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上年末减少140.82亿美元,下降3.76%,其中,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662.14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23.38亿美元,上升1.43%,占外债余额的46.10%;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943.65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164.2亿美元,下降7.79%,占外债余额的53.90%。
“二季度的外债反弹属于正常的调整,不反映投机性短期资本流入。尽管与一季度相比上升了,但是还没有达到去年底的水平。而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外债的萎缩,是因为危机的冲击所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中国外债规模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在2008年9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4419.52亿美元;2008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746.61亿美元;2009年3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367.21亿美元。究其原因,丁志杰说:“主要原因还是贸易融资萎缩。”他进一步分析认为,在去年9、10月份,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海啸,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贸易急剧萎缩,贸易融资下降;主要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去杠杆化,信贷严重紧缩,企业融资困难,致使贸易融资枯竭。
丁志杰说,二季度企业间的贸易融资开始活跃,已基本恢复到去年四季度末的水平。原因是,为了应对危机,各国均采取了经济刺激措施和扩张的货币政策,增加世界银行的贸易融资便利规模,阻止了世界贸易坠落的势头,也增加了贸易融资的可得性;中国政府也采取了扩大贸易融资的政策支持,放宽了一些限制,包括提高金融机构短债限额。
我们注意到,在今年3月底,国家外汇管理局为进一步促进贸易融资业务健康发展,发布了《关于2009年度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核定情况的通知》。共核定2009年度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329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了12%。此次核定方案特别强调了对贸易融资的支持,明确规定2009年新增指标的中、外资金融机构应将指标增量部分全部用于支持境内企业进出口贸易融资,各地区指标的增量部分应优先向贸易结算量大的金融机构倾斜。显然,6月末的外债数据印证了该项政策的有效性。
除了外债规模大幅度下降外,内部结构也有变动。去年9月末中长期外债占外债余额的36.63%,今年6月末上升为占外债余额的46.10%,短期外债余额占外债余额由63.37%下降为53.90%。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外债结构的优化?对此,专家分析认为,外债分为中长期和短期两类。一般一年以上的债务为中长期,一年及不足一年的债务为短期。从风险角度来看,债务期限并非越长越好。在当今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的情况下,债务期限是否越长越好不仅取决于利率高低,而且取决于债务货币的选择。在决定债务期限的长短时,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资金需求、资金运用收益、汇率风险等因素。
此外,虽然近来短期外债占比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较高位置。近年来,在我国国际收支连续保持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持续较快增长,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的背景下,我国债务性资金尤其是短期外债流入增长较快的趋势一直是引发各方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外债尤其是短期外债资金的过度流入,可能形成潜在的风险,对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对此,有关专家表示,我国外汇储备充足,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09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1316亿美元,显然,国际清偿能力较强,我国短期外债的风险是可控的。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