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不要低价要品牌
——访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鹿特丹管理学院院长乔治·叶
作者:■本报记者任超然
在国外,若问起对中国商品的印象,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价格低、便宜,但质量一般。
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问题,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穴ErasmusUniversity雪鹿特丹管理学院穴RotterdamSchoolofManagement雪院长乔治·叶穴GeorgeYip雪。鹿特丹管理学院的MBA专业排名世界前十位,而叶教授本人则专门研究了多年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让人惊讶
从去年年底开始的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疲软局面,已经从今夏开始有了缓慢的复苏迹象,而在中国来看,很多人之前种种的担忧也开始消散,不少专家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保八”的任务是没有问题的。
中国的发展给叶教授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从1995年他第一次来中国到今天,14年的时间发展,他用“惊讶”一词来形容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他说,过去的这一年的时间,全球经济衰退迹象很明显,但在这样的逆境中,中国的GDP却依然能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确实很了不起。
国际化路线不能单靠低价位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都充满了“走出去”的理想。很多企业在国内已经发展地比较成熟了,进而会考虑开辟国际市场。但是,“在过去的很多年,中国企业背负着严重的‘质量差’的名声,很多企业只知道用低价位来换取市场占有率。但这种占有率可能只是暂时的,因为只有高品质的商品才能最终经得起各种挑战。”
对此,叶教授还特别举例说明。中国的海尔集团刚刚步入美国的时候,并没有为了获得市场占有率而特别降低价格,相反,他们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瞄准了当地市场的一些特别需求,让海尔的产品因地制宜,变得更有可塑性。同样,中国的海信集团在进入非洲市场的时候,也没有只采用走比欧美日产品价格低的营销战略。相反,海信的技术人员了解到当地非洲人对高科技产品接受力差的情况后,主动研发出更简单易用的电器操作方式,让海信产品在非洲颇受欢迎。
当中国刚刚打开国门的时候,当中国的经济刚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时候,或许中国的企业因为在技术和硬件等方面条件都比欧美日的企业要缺乏,有些企业若想开拓国际市场,只能先执行低价战略,但现在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这样的战略应该被逐步淘汰掉了。
合作和创新是进军国际重要步骤
在众多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时候,往往最头痛的问题还是钱的问题。而且,就算解决了资金的问题,但接下来还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对此,叶教授他指出,海外扩张战略不是盲目的,一定要在看准时机,在资金来源充足的情况下,在有足够先期调查研究的情况下才能执行。而且一开始的时候,步伐还不能太大。若资金不是很雄厚的话,就应当寻求当地的合作伙伴,特别是在欧美日等地区。因为当地的合作伙伴更了解当地的市场情况,而且欧美日等企业也更懂得各种生产和贸易中的国际标准,还能及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以免企业在当地发展走弯路。
另外,品牌创新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低价战如果是走向国际的第一步,那么品牌创新就是第二步。”叶教授说道,“当外资企业看重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的同时,中国也应该积极发挥本土工程师的技术特长,要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特别是针对各地不同需求来进行开发,已达到提高质量,树立品牌的目的。”
企业家专业领域学习不可缺
作为一名经济院校的校长,叶教授还提到,中国的企业家,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家,有不少尚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在商业大潮中,他们凭借的是先天智慧、创业勇气和发展机遇,但没有正确的知识储备来指引企业发展是不行的。对此,叶教授给出了两种建议。
第一,对于有大学教育经历的人来说,可以选择兼职性质的修学,例如MBA等。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进修。一边学习管理理论,一边在工作中进行实践。
第二,有些企业家未曾接受过系统教育,则可以选择短期集中的学习。例如,利用两到三周的时间来集中针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来充电,可以及时弥补所或缺的知识。
此外,叶教授还特别补充的是,企业家还应该多阅读经济领域的各种专业读物,获取最及时的信息,培养自己对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判断力。他还说,在这方面,《中华工商时报》作为专门报道中国民营经济的一份报刊,对于企业家们也会起到很多帮助。当他得知本月中华工商时报社将迎来成立二十周年的日子时,他特别表示了衷心的祝福,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寄予美好希望。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