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厂与全球三大铁矿石供应商旧一年度的价格谈判尚未有最终结果,新一年度谈判又将启幕。与往年惯例一样,矿商方面各种“造势”声音和动作开始密集,澳矿巨头拟在澳境内实施资源并购整合的信息近日不断发出,同时巨头们通过各种渠道对新一年度铁矿石市场供求作出相对“乐观”的判断。
但是,经过整个2009年度近一年艰苦谈判的中国钢铁行业也表现出了沉稳之态,认为在经过低价超量进口形成的高库存基础上,铁矿石供大于求的格局将持续,矿价上涨空间不大。中方希望形成体现中国需求特征、统一价格进口的定价新机制的“决心”依旧。
矿商的“巨头经济”还在加码 就在新一年度铁矿石谈判处于“预热”期之际,澳矿巨头必和必拓发布最新消息说,它已向澳大利亚另一家资源企业联合金属公司发出了收购要约,以每股1.3澳元的价格现金收购其全部已发行股票。
据了解,联合金属公司主要资产是其位于西澳大利亚的一处铁矿石资源,紧邻必和必拓一家合资企业所属的采矿区域。必和必拓铁矿石部总裁表示,考虑到联合金属的铁矿石矿紧靠着必和必拓的铁矿石矿区以及必和必拓已有的铁路和采矿基础设施等因素,必和必拓拥有和开发联合金属的铁矿石矿藏“更符合逻辑性”。
业内分析人士说,其所说的“逻辑性”,其实也表现在必和必拓与力拓此前的“双拓”联合之中。虽然全面收购在金融危机中出现了波折,但“双拓”最终还是决定在其最核心的铁矿石业务上成立合资公司。近日虽有消息说双方强调了今后铁矿石营销的“分开操作”,但其整合资源、加强集中程度、提升在全球铁矿石市场中掌控能力的“逻辑性”是一脉相承的。
据一些资深的矿业投资人士说,全球三大矿商在现有垄断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资源整合的动力是“无可怀疑的”,需要加以密切关注,并早有准备。此次必和必拓对联合金属的收购要约,某种程度上是针对此前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对联合金属的一项股权配售和铁矿石长期协议。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与矿业巨头的“巨头经济”的博弈正在展开。
此外,矿业巨头在不同场合和多种报告中也不断发出对未来铁矿石市场的判断,在承认金融危机对其业务的影响的同时,对以中国为主的新兴国家经济回暖所带来的需求增长表示了“较为乐观的期待”。
中国钢铁业:建立定价新机制决心不变 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也显示,中国钢铁业在新一年度矿价谈判来临之际,各种“热身”准备也在不断推出。与三大矿相对“乐观”的估计不同,中国钢铁业认为明年铁矿石供求平稳,几乎没有价格上涨空间。同时,将依然推进从2009年度谈判中开始的矿价定价新机制的探索。
在2009年度的谈判中,中国钢厂没有依照往年的惯例“跟随”亚洲其他钢厂与矿业巨头达成的价格,坚决要求按照中国铁矿石进口需求的规模及钢铁行业的实际进行更合理的定价。结果是谈判僵持,与三大矿至今未达成最后协议。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8月份,中国钢厂与澳大利亚新兴矿商FMG公司达成了一个“中国价格”,其中基本体现了中国钢铁业探索定价新机制的一些基本内容:一是铁矿石这样的大宗原料的进口,对大供货商来讲,应当考虑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能让亚洲其他钢厂一、两千万吨铁矿石的进口决定中国5亿吨进口量的价格;二是由中钢协统一组织对外谈判;三是规范国内市场秩序,合理地统一价格,实行代理制,进行进口铁矿石的流向监测,进行铁矿石进口资质的监督审查。近期,中钢协人士在公开场合也表示,应建立新的铁矿石定价准则。
“我的钢铁”资讯机构研究人员贾良群说,新定价机制的建立是“一个过程”。在未取得供求双方的基本共识之前,只能是一方面强力沟通、谈判、协调;一方面是暂时接受“没有结果的结果”,以一种临时、过渡的方式进口铁矿石,满足钢厂的需要。
“超量进口”的背后 就在矿价谈判“热身”的敏感阶段,海关最新的铁矿石进口数据却让人大吃一惊:9月份中国进口铁矿石再创月度新高,目前港存铁矿石依然高达7000万吨以上。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国内钢铁业在钢价下跌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高产,对铁矿石的超量进口提供了支撑;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矿石超量进口是建立在“相对低价”的基础之上的,从中恰恰反映出目前全球铁矿石供应宽松的现状,这一点应该引起注意,并反映到明年的矿价谈判中去。
据最新统计数据,今年9月份中国进口铁矿石6455万吨,较8月份大幅增加1487万吨,增幅达30%,再次刷新中国进口铁矿石的月度记录。到10月中旬左右,全国主要港口铁矿石库存达7300万吨。
长期跟踪铁矿石市场的分析人员曾节胜等人士认为,“超量进口”表面上是产生了“虚假繁荣”的不良效应,但冷静地分析可以发现,去年下半年以来以“低价吸纳”为主积累起来的进口铁矿石库存,相当一部分都不是“即期需求”,而是起到一个“调蓄池”的作用,从中反映出全球铁矿石供求相对宽松的现实。海外矿业巨头心里也明白,矿价稍有坚挺,成交就清淡;如要扩大销量,也只能依靠“价格优势”。所以,总体供求的宽松,应该还是中国钢厂在新一年度谈判中掌握的一张“底牌”。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