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 增强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记者 牛娟娟
为缓解内外部压力、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信贷政策应在平稳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上,由保“量”转向保“质”,促使信贷在适度均衡增长的基础上投向与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产业和行业当中,配合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
今年以来,在密切注视信贷投放数量、投放节奏的同时,人们也对信贷结构给予了普遍关注。“信贷结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直接关系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完善,也关系到信贷资金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能否有效发挥等关键性问题。优化信贷结构不仅对降低信贷风险、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具有意义,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黄祥斌对记者表示。
值得高兴的是,在日前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表示,今年投资重点都投放到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薄弱环节,这有利于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发展。相关数据也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6%;中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3%,西部地区增长38.9%,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速;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1%,特别是投资到了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保和公共设施、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都出现了将近50%以上的增长速度。来自银监会数据也显示,截至2009年9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4.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08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8%。
毫无疑问,在这些领域投资的加强,实际上为下一阶段经济更好更快地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不过尽管如此,采访中还是有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信贷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这首先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指出,从国内经济看,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其中,“信贷结构不合理”被明确提出。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我国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8.9%、CPI同比下降1.1%,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在保增长第一阶段任务顺利完成之后,需要更多关注我国经济结构的问题,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为缓解内外部压力、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信贷政策应在平稳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上,由保“量”转向保“质”,促使信贷在适度均衡增长的基础上投向与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产业和行业当中,配合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
前期信贷投放中蕴含着贷款集中度高、期限偏向中长期等部分风险,这也需要下一阶段继续优化信贷结构。在许多专家看来,商业银行贷款结构比规模更为重要,这是因为贷款结构不仅仅关系到银行自身的商业利益与贷款效益,也关系信贷资金的稳健与安全。郭田勇表示,在今年贷款高速增长中,大量的信贷资金投向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集中度过高蕴含了各种潜在风险。而信贷资金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高科技企业、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尚显不足,而这些领域却是我国经济当前最为活跃的领域,当前还存在继续优化信贷结构的需要。
当然,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并不意味着当前需要大规模地缩减贷款,而是应该按照企业和居民等微观主体的需求而确定贷款的投放方向。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也在近日召开的2009年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会上表示,要密切跟踪宏观经济走势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科学把握信贷节奏,加强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机制建设,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在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银行业的稳健运行。
“关键就在于如何科学落实‘有保有压’。”黄祥斌说,对于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银行信贷资金要予以最大满足,体现信贷政策的适度宽松;对不符合企业发展方向、产能过剩的行业,银行要在信贷上予以控制,严格限制对产能过剩行业和重复建设行业的贷款投放。这样既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又能确保信贷资金的正确流向和安全。应加大对国家重点工程、小企业、“三农”、保障性住房、服务性行业以及节能减排等行业的信贷支持;严格限制对“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的新增授信,从源头上抑制产能过剩,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