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唐钧 |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但受制于资金约束和制度制约,也难免存在急功近利和顾此失彼的现象。10月29日,搜狐新视角经济学人论坛“谁来保障我们的社会保障”齐聚各方嘉宾,将针对当前社保改革存在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剖析。以下是搜狐财经发回的报道:
在今日召开的搜狐新视角经济学人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唐钧表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社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必然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唐钧认为,在一个国家刚刚开始奋斗要起飞的时候,往往是为了脱贫这样的目标,基本上我们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这么一个目标,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我们已经完成了最基本的原始积累,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在银行里面的居民储蓄存款也有20多万亿,大致上相当于一年的GDP,这时中国要走向另外一个阶段。从宏观上来讲中国已经完成了脱贫任务,温饱问题基本上能够达到目的了,这时可能处于一个转折点。
他认为,中国再往前发展,往将来的全面小康去发展,或者今后还要发展成为一个富裕社会,基本动力不再是脱贫,应该是消费。“其实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一个不完整的市场经济,因为从经济的循环来讲,从最初的生产一直到最后,它的终端应该是消费,但是这样一个循环对中国来讲可能60%、70%,甚至80%,消费环节不在国内,而在发达国家,在国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整个的市场可能有一种不完整的东西,就是说最后消费环节在人家那,所以经常我们的经济发展要看别人的脸色。”
社保最重要作用是要使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 可以去大胆消费。
他认为,中国下一步发展要让经济的循环圈在国内完成,这个时候就要考虑让老百姓能够去消费,一个要再分配上多下工夫,另外使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社会保障的作用,就是要使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去大胆的消费。
对于社会保障的作用,唐钧进一步解释说,社会保障所去应对的这些风险都是个人和家庭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解决的,比如生病,同样养老、失业,像这样的风险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包括工伤。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如果用社会化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不影响个人当前生活的前提下,每个劳动者都拿出一点钱来,把这些钱凑在一起,谁发生问题我们帮助谁,这样一种社会化的保障方式就能够使大家不需要存很多钱,在发生问题的时候也不需要里自己去拿很多钱,这样大家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消费也就可以促进。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终究都会走到这一步,这样转折的时候社会保障制度就会建立起来。我们以前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其实现在想起来可能很幼稚,我们一直在讨论,人家的社会保障是在GDP发展到多少美元的时候建立的,其实是没有这样一个规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很多偶然的因素,比如说美国的社会保障建立是因为大萧条建立起来的,欧洲的国家是因为有二战,二战之后正好有一种战时共产主义的氛围,那个时候是比较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其实跟经济有关系,但是也不像我们以前考虑的那样一定是GDP达到多少美元的时候建立,跟他的传统文化也大有关系。”
唐钧认为,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以及我们的文化,发展到今天这一步的时候,正是努力的去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关键时刻。
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
唐钧认为,现在社会保障制度有很多的毛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是刚开始考虑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基本上为了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说是要跟经济改革配套,另外要做经济稳定期,这个目标不是说不对,但是视野非常狭窄。
他表示把民生问题解决的很好,改革也会很顺畅、社会也会很稳定,如果要盯着改革、配套,盯着社会稳定的话,其实常常使自己很被动。比如说改革配套,所以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一开始建立的时候,其实想的是企业工人他们怎么享受养老保险,面放得非常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考虑的是国有企业的职工怎么享受养老保险,其实一直到2007年的十七大,我国才正式提出要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所以这个理念的转变时间并不长,制度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的缺陷,现在正是要抓紧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二,一定要往前走,而不应该被过去不成熟的东西把我们自己束缚住。
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如确需使用稿件或者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7224。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