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
来源: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2009年11月05日02:58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最终消费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主要表现为今年前三季度,在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过程中,最终消费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要针对当前消费需求发生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继续改善消费环境,消除消费障碍,改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品市场的持续活跃。
⊙梁达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长7.7%中,投资和消费是主要拉动力,其中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9%,拉动GDP增长达4个百分点。此外,反映国内商品零售市场总规模、结构及变动情况,观察居民和社会集团实物消费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今年一至三季度,同比增幅达1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达17%,比上年同期加快2.8个百分点。在金融危机形势下这一指标也保持了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成为经济企稳回升的一个重要力量。
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一方面表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正由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从外贸拉动型向内需推动型转换。稳步攀升的新一轮消费增长,逐渐成为引领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显示出内需拉动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出口的急剧萎缩、仍处于谷底的新形势下,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外需严重不足对经济的不良影响,对防止经济过快下滑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
应该说,保持今年消费需求继续快速增长是由两方面因素形成的:一是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措施发挥了重要效应;二是中国经济发展已上升到一个新台阶、新水平,产生了消费结构的重大变化和消费能力的大幅提升。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使我国消费需求具备了一种爆发力和持续力。
众多政策效应的拉动
一是国家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力度加大,有效减缓了需求的下滑。对进一步拓展国内需求空间,提振消费者信心,减缓国内消费需求的剧烈波动,维持需求稳定增长,产生了重大有益的作用。
二是国家多项增收减负、促进消费的政策累积效应充分显现。近几年,国家一方面加大了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加薪、减税、增加补贴补助、提高社保标准、减轻低收入居民生活负担等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城乡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73元,同比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
今年中央在经济比较困难的形势下,加大了转移性支付,中央财政转移性支付相对居民来说是转移性收入,这是今年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无论城镇居民收入还是农村居民收入,转移性收入增长都比较快。转移性收入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各项补贴,比如已经实施几年的对农村的农资补贴、购买大型机具的补贴,都属于转移性收入的范围;二是离退休金和养老金;三是救济款。如今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5.7%,分别高于同期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5.2、10.7和3.4个百分点。
自身经济发展的刚性因素
一是中国居民消费已进入一个较高层次,已具备较强的购买力。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居民经过不断的勤劳致富、勤俭节约,财富不断积累,目前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目前随着消费观念的逐渐改变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已逐步进入了释放期。据央行统计,2008年末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已达21万多亿元,人均储蓄额达1.5万元以上,人们的余钱有了空前的增加,腰包也确实鼓了起来。
二是中国居民消费已进入活跃和稳定增长期。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消费水平将得到明显提升,将步入消费的加速转型期,消费市场的总体空间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行,消费升级将通过衣食—耐用消费品—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和旅游等产业链不断演化,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
三是高储蓄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率一直在46%左右,较高的储蓄率不仅增强了居民的抗风险力,而且使得在当前外需萎缩的情况下,国家扩消费、保增长有了很大的回旋余地。
从我国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充裕的居民储蓄无疑是巨大的潜在购买力。由于居民的高储蓄,使消费不仅和本期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还与往年的收入和储蓄紧密相关,意味着消费者购房买车及购买其他高值的耐用消费品,不一定完全取决于当期收入的增减,还要取决于多年来积蓄的多少。
量入为出,勤俭节约是城乡居民素来的习惯。尽管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增长放缓、股市深幅下挫和房价下跌导致财富效应减弱,但由于东方文化、消费习惯与西方的巨大差异,这些因素在短期内对实物消费的影响有限,还不足以抵消拉动消费增长的正面因素的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大幅缩水,居民收入预期的降低,部分居民购买力的减弱与消费信心的低迷,最终会影响到国内消费品市场,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众所周知,此次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国外一些白领一旦失去工作,由于缺少储蓄保障,生活立刻陷入困境。事实证明,西方国家的高消费、低储蓄加剧了金融危机的破坏程度。而相比之下,我国经济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安定,危机的破坏程度比某些西方国家要低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居民的高储蓄密切相关,成为目前经济社会得以稳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居民储蓄的大量增加,一方面对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可谓功不可没;另一方面在目前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居民消费需求没有出现大幅度萎缩,主要得益于多年的高储蓄积累的资金,大大增强了居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不会对消费需求形成大的冲击。
最终消费仍具很大发展空间
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较好增长,最终消费仍将具有很大发展空间,消费对经济的强劲拉动力仍将延续。主要依据是:
1、消费的强大惯性与新增需求将同步发力。我国居民消费的众多商品虽然与国外发达国家一样,也达到饱和,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各种新、旧需求都可能增加。如城市中的耐用消费品今年几年的增长点,主要在于正常更新、购房带动、新婚添置、升级换代等因素。
因此,从城市居民家庭耐用品消费意向及增长点来看,城市居民家庭中耐用消费品虽已逐渐饱和,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也逐渐趋弱,但由于以上几方面的影响,加是居民对大部分家用电器的购买意向仍保持稳定,今年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仍不可小觑。
2、农村市场的潜力在逐渐释放。从农村市场看,有近六成人口约8亿生活在农村。如果8亿农村人口的大部分能达到一般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据测算,目前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3个农民的消费;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12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农民进城打工也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促进部分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推动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变化。
3、新增人口增加与城镇化进程加快,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带来刚性需求。近几年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镇新增人口平均每年多达1900多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45%,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城镇人口比重已达80%以上。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每年因人口规模的扩大及结构的变化,刚性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大约在1个百分点以上。
继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提升消费的贡献率
从目前来看,当务之急是将经济增长的重点由于投资拉动转为消费推动,努力使最终消费成为经济的第一驱动力。
1、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消费能力。(1)要把创业的优惠政策由新办企业扩大到所有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并对对社区服务业给予倾斜政策,鼓励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2)降低相关税收的税负,建立保护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再分配政策。(3)通过增加社会福利支出的方式,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更多地关注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民生问题,从而提高低由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4)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将适合于农村消费的产品送到农村,充分释放农民的潜在能力。
2、完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要继续完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管理,加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可考虑加大对城市公共设施如更新供排水管道、门窗等改造,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也可考虑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把补贴制度长期化、规范化。
3、优化消费环境。营造一个让人放心的消费环境,是提升公众消费意愿的当务之急。没有一个放心的消费环境,会给消费信心带来严重打击。以质量立国,品质立国,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4、稳定居民的财产增长预期。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出台实质性利好,真正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重树消费信心与投资信心。一是改革优化税收制度,适当减税,切实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二是可以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税收制度作灵活、富有弹性的调整;适时调整消费税的覆盖范围和税率,继续采取有利于扩大内需的减税施。
( 作者系高级统计师,本报特约撰稿人)
上网从搜狗开始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