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中国经济:危机后的新机遇

来源:搜狐财经
2009年11月05日11:28

  中国经济:危机后的新机遇

  李晶 (Jing Ulrich) ,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 中国证券和大宗商品主席

  金融危机2008年横扫全球,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在各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下,中国经济率先触底反弹,全球各个国家经济开始稳定,并逐渐复苏。

  尽管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没有深度波及到中国资本市场,但却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提出了重新思考的必要性。

  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失衡是金融危机全球蔓延的重要原因。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过度借贷,过度消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则形成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其经济增长对出口需求的依赖度不断提高,而大量出口积累的外汇储备则以极低的利率借给美国,维持其长期借债消费。随着发达经济体高消费、高杠杆积累到一定程度,这种失衡必然会以金融危机的形式加以释放。而新经济平衡点的形成,一是取决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去杠杆化”,即提高储蓄率、降低负债;二是取决于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内部的结构改善,即靠提升内需去消化过剩产能。

  中国长期依赖出口和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其区别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但私人消费支出目前仅占GDP的40%不到, 而其他较大的经济体的消费支出大多占GDP的60%左右甚至更多。中国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居民有限的收入, 中国有待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要靠储蓄支付的居高不下的养老医疗,购房, 教育等费用, 以及因此形成的谨慎的消费态度。

  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占GDP近70%, 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美国储蓄率只要有一个百分点的调整,对于以依赖出口发展经济的中国而言就意味着重大的调整。中国前三季度GDP增长7.7%,其中,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有4个百分点,投资贡献了7.3个百分点,而出口则拉低GDP3.6个百分点。这表明,长期以来依赖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持续。

  在出口水平无法和往年相比的情形下,中国依然通过拉动内需保持了稳定的经济增长。虽然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出口遭遇改革开放30年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但这也为中国调整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最优比例和最佳作用提供了一个契机。金融危机后期,中国政府推出的经济刺激方案重点集中于社保及消费方面, 致力对偏重于投资及出口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因此, 藉着此轮经济危机, 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正在对国内经济增长模式的长期转型进行思考。我们预计,中国的内需消费会在中国未来的经济架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比重。

  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的机会

  毫无疑问,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了过去的金融市场秩序,也给各经济体金融市场的此消彼涨提供了机会。目前中国是最大也是最为亮眼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是全球发达国家所聚焦和期待的开放发展中的重要金融资本市场。

  中国是金融危机一个潜在的受益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地区, 是金融市场最发达、信用扩张工具运用最多的市场。与欧美市场相比,中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要小得多。尽管金融危机蒸发了数十万亿美元的账面财富, 但全球资金并未干涸,而且正在市场上寻求资金流向的最佳方向,实现收益。

  一般而言,国际资金的流向符合以下偏好:一是经济复苏较快的经济体,良好的基本面和较快增长意味着更多的投资机会,例如新兴市场;二是被低估但相对安全的市场领域,比如石油、矿产等资源类的大宗商品市场;三是货币被低估的市场,存在资产升值的可能。从此意义上来说,中国符合所有三条资金流向的偏好。

  因此,这一次金融危机给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以下是未来几年值得关注的三个主要趋势。

  上海发展成为主要的全球金融中心之一

  中国领导人希望到202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制造基地。尽管面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仍坚持推行金融改革,在过去几个月也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5月份,中石油的母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首个发行美元债券的非金融企业,是中国债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一个里程碑。如果更多公司加入这一行列,将会形成一个以交易方式吸收美元进入中国的重要机制。所筹资金可以用于支持中国公司在海外的投资活动,而不是兑换成本地货币。

  上海市政府也表示将在适当的时候批准外国公司在上交所上市。据报道,包括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NYSE Euronext)和汇丰银行在内的许多海外企业正展开竞争,希望成为首批在中国上市的公司。中国移动有望成为首个通过中国存托凭证(CDR)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的海外注册中国公司。

  在市值排行全球前20大的企业中,中国拥有5间,同时还拥有无数的成长型公司和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其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良好。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将在全球实现“金融重心明显向东方转移”。

  人民币逐渐走向国际化

  作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中国担心美国的“定量宽松”政策将导致通胀率上升和美元贬值,因此正在调整债券到期日并将资金转出机构债券,同时增持期限为一年或以内的短期债券。总体而言,尽管其储备增长有所放缓,但仍继续买入国债。在逐渐降低储备投资组合的信贷风险的同时,中国对商品的投资也逐渐增加。此外,中国也正积极促进人民币在作为区域贸易结算货币方面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此前呼吁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的提议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最具争议的部分是建议拓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的使用范围,创造一种新的与主权国家脱钩的储备货币。周小川认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币值必须“超脱于任何一国的经济状况和利益”。在有关SDR的提议中,其中一项是建议扩大SDR定值的篮子货币范围,采用以实际资产(例如储备资金)支持的发行方式。目前在外汇储备最具规模的IMF成员国中,只有日元被纳入SDR篮子货币。可以推断,中国正热切期盼人民币成为SDR定价的篮子货币之一,进而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人民币的国际化可能不是一步完成全球使用,而是先区域化,逐渐全球化。

  中国企业走出去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坚定了“走出去”的步伐。部分中国企业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一契机,已经开始走到国际收购兼并的前沿,开始转变为跨国公司。现在来看并购已经成为主流。如果直接投资建厂,第一,生产能力可能过剩;第二,那样周期可能太长导致错过市场良机,所以用并购方法完善自己产品链、产业链,这是上市公司普遍采用的方式。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许多发达国家流动性短缺,其不仅波及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还开始波及它们的实体经济。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约束,首当其冲的是中小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防止资金链断裂,这些企业急需通过股权转让解决资金问题。这正好与我国企业投资需求形成互补,我国企业手里有资金,但缺少技术、品牌和市场,通过股权投资,参股或购买世界一流企业,可以使我国企业有机会分享其技术品牌和市场带来的利益,也可以从中学到管理经验和其他有益的东西。

  诸如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较大的金融投资机构,旗下拥有一大批优质企业的股份或债券,而且多是些增值潜力较大的优良资产,其中包括一些高新技术类企业、能源资源类企业的资产。随着这些金融投资机构陷入危机,这些资产被迫转让。同时,危机也直接影响到其所投资企业的资产价格,导致企业股价大幅跌落。此时,通过股市有选择地收购一些技术类、能源资源类企业的股票,对于参与资源开发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并购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储备如何“走出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人才,需要国际有经验的专业机构给与指导和意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将中国企业做大做强。

责任编辑:黄珂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