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狂发信贷理财品 银行上演表内外腾挪术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09年11月06日06:58

  2008年,信贷理财计划的“横空出世”很大程度上源于信贷额度的控制,但在信贷额度控制已经取消的2009年,信贷理财计划并没有日渐式微。随着上半年天量信贷的投放,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压力越来越明显。在寻求突围的过程中,除票据置换和转让信贷等手段外,“一箭多雕”的信贷理财计划也再度被商业银行奉为“上策”。

  据普益财富统计,今年9月,26家商业银行共发行335款人民币信贷资产理财产品,发行数较8月增加60%以上,其中193款投资于银行存量信贷资产。可以看出,将信贷资产转化为理财产品、将表内资产表外化的手段越来越受到银行青睐。

  商业银行各有所需

  据普益财富的统计,今年1~7月,银行的信贷理财计划共发售1000多款。而去年同期,银行信贷理财计划发行总款数约900款。在没有信贷额度压力的2009年,商业银行对信贷理财计划的热衷,背后必然有不同的需求。

  普益财富的研究报告指出,信贷资产类理财计划今年呈现逐月递增态势,募集资金多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或政府扶持项目,这些项目具有投资期长,资金回收慢等特点。

  “目前,信贷理财计划的发行,完全取决于银行内部的信贷结构调整需要和市场需求。”一总部位于深圳的商业银行投行部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发展到现在,信贷理财计划不只是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调整结构、释放挤占的资本和拨备也已成为银行最大的考虑。

  根据今年来各家商业银行信贷理财计划的发行统计,不同商业银行的发行节奏和规模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例,今年发售规模最大的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而正在进行信贷结构转型(由国际业务专为国内业务)的中国银行和正在筹备IPO的农业银行却寥寥无几,这种迥异无疑与银行的整体信贷策略有关。

  今年一季度,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信贷投放策略是 “先下手为强”。但从第二季度开始,上述两家银行的高层却在多个场合表示,将主动放缓信贷投放并加强风险控制。正是源于策略的变化,从今年3月开始,工行和建行开始逐渐加大了信贷理财计划的发行频率,逐渐将一季度投放的存量贷款转移至表外。

  普益财富的统计显示,建行从3月开始,信贷理财计划的发行数量均达到20款以上,到今年6月更提升至46款。工商银行信贷理财计划今年前7个月发行总量也达到50款,以单笔募集规模10亿元估算,其转移的存量信贷规模已经相当之大。但与之相对的是,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由于自身转型的需要,从2季度才开始发力信贷,同期发行的理财计划非常之少。

  这种理财计划发行与信贷策略结合的情况,在股份制银行也有体现。

  由于从二季度开始,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开始在信贷投放上发力,在经历一个季度的疯狂后,多家股份制银行开始面临资本充足率下降、存贷比接近监管红线的障碍,于是也拉出了信贷理财计划发行的大旗。

  今年9月,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3家银行共发行同类理财计划204款,几乎占到该月发行总数的60%。仅招商银行当月发行理财计划募集的资金规模就高达200亿元。

  存量资产打包渐成主流

  在社科院金融所理财产品中心袁增霆看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信贷理财计划可以看成是银行将表外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操作。

  如果要划分目前的信贷理财计划,基本可以分成信托贷款和存量资产打包两类。

  前者的操作模式是,在完成了对借款企业各方面融资条件的审核后,商业银行并不直接向企业发放贷款,而是借助信托公司的平台,从中小投资者处募集资金,再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借款企业的融资,投资收益来源于企业正常的还本付息。

  不过正如上文所述,自9月以来,存量资产打包逐渐成为主流。即商业银行已经发放了一笔贷款,但在贷款期限前,银行需要将这部分存量资产转移至表外。其操作同样是借助信托公司平台,由信托公司先购买这笔贷款,然后再通过分拆,将该笔大额贷款变成多份理财计划出售给投资者,从而将这笔贷款转移到投资者处。

  “目前基本上都是存量资产的打包转让。”前述商业银行投行部人士表示,银行这么做的目的在于打包存量资产以腾出已经剩余不多的贷款空间,提前回笼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从近期发行的信贷类产品期限来看,6个月以内的产品占绝大多数,甚至不乏15天、30天等超短期产品。这意味着一些借款企业是以流动资金形式申请贷款,银行为了将其包装成理财计划,缩短了投资期限。

  银行同业转移兴起

  实际上,当前银行通过信贷理财计划转移表内贷款,不仅仅局限于向个人投资者销售产品,银行同业之间的转移也占了相当部分,其操作模式与银行之间的贷款转让颇为类似。由于机构的资金实力更强,能在短期内满足卖贷款银行的需求,其议价能力无疑更强,这意味着出让银行必须损失相当一部分收益。

  另一方面,虽然当前理财计划的发行基本以总行为发行主体,但从近期同类理财计划的发行上看,有不少全国性银行的二级分行也参与其中,进一步提高了市场的供应规模。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通过类似操作不仅腾出贷款额度,获得了一批新的优质客户,同时又解决了部分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压力,并且增加了中间业务收入,可谓“一箭多雕”。

  从卖出银行的角度来看,虽然通过这种操作损失了部分贷款利息收入,但为来年的信贷投放提供了空间,同时又增加了中间业务收入,在年报即将公布之际,无疑也是美化财务报表的方式。

  以兴业银行深圳分行的一款产品为例,投资者获得的年化参考收益率为2.6%,而银行收取的产品年管理费率为2.079%,中间业务的收入相当丰厚。

  观察

  信贷理财计划能否“长盛不衰”?

  有业内人士认为,信贷理财计划之所以“长盛不衰”,源于银行、信托和投资者都能够从中各取所需。

  “我们纯粹就是搭个桥而已。”上海一家信托公司市场研究部总监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虽然信托平台必不可少,但从早期的借款方审核,到募集资金、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都是银行在运作。“信托的手续费很少,大概只提取募集资金的万分之零点几”。

  对于投资者而言,由于信贷类理财计划的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且运作多年尚未出现亏本的现象,因此市场对该类产品相当追捧。不过投资者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购买此类产品,相当于银行面对的违约风险已经完全转移了,以往类似于国开行提供产品回购担保的条款已经不复存在,而银行也不被允许提供担保。

  虽然类似产品的违约风险始终未出现过,但不代表这个风险就完全不存在,毕竟这类产品仍旧被分类在“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

  同样,对于银行而言,虽然信贷类理财计划的好处 “不胜枚举”,但是否真的“有百利而无一害”?

  目前商业银行的盈利仍主要来源于信贷投放和净息差,在这种粗放型模式下,资本不足将是一个不断出现的问题。作为一种释放资本压力、腾挪信贷空间的手段,信贷类理财计划似乎为银行膨胀的压力提供了 “出口”,但可能会进一步导致银行更为凶猛地投放信贷,并削弱银行向中间业务转型的动力?

  另一方面,随着这种手段被越来越多地使用,银行会有更多存量资产需要处理,若银行将一些风险较高的贷款包装成理财计划销售,银行面临的违约风险已经转移给了投资者,一旦一笔信贷出了问题,在面临监管和投资者的双重压力下,银行真能够完全免责?

责任编辑:董丽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