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公司报道 > 要闻快报

双汇或赴港整体上市 高盛减持早有先兆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09年11月10日08:23
  在入主中国最大肉制品企业双汇集团三年之后,高盛的突然减持,让外界再度聚焦这家国际投行和其投资对象。

  据路透社的报道,高盛旗下的高盛策略投资(亚洲)有限责任公司,将以1.5亿美元的价格向双汇的另一战略投资者鼎晖,出售双汇集团5%的股权。此前,有媒体援引高盛方面的消息称,目前,高盛仅持有双汇集团10%的股权,远低于2006年入主时的51%。

  11月9日,一位接近双汇的人士向记者证实了高盛出售双汇股权的消息,“应该都是给了鼎晖”。不过,按照他的说法,减持后,高盛持有的双汇集团股权应该仍在7%左右。

  随着高盛的淡出,双汇集团背后的格局或将发生微妙的变化。而这对双汇集团掌舵人、董事长万隆和整个双汇集团的影响,也将逐步显现。

  三年渐变

  高盛仅持有双汇集团10%的股权?这是个让外界颇为诧异的消息。

  2006年4月,高盛和鼎晖通过双方的合资公司香港罗特克斯,以20.1亿元的价格,联合受让了漯河市国资委持有的双汇集团100%股份,高盛和鼎晖分别持股51%和49%。当时,双汇集团为双汇发展(000895.SZ)的第一大股东。

  2006年5月,双汇发展第二大股东漯河海宇投资,又以5.62亿元的价格,向罗特克斯公司转让了双汇发展25%的股权。

  2007年10月,高盛向鼎晖转让罗特克斯5%股权,由此,鼎晖在合资公司罗特克斯中的股份一举上升为54%,而高盛则减少至46%,让出控股权。截至2009年6月,罗特克斯直接和间接持有的双汇发展股权为51.46%。

  高盛在双汇集团的持股何时从46%减少至10%?

  根据高盛方面的说法,2006年入主双汇集团时,高盛实际上代表的是一个投资团,当时的投资者还包括淡马锡和新天域资本,以及其他投资者。

  如果上述说法属实,那么,高盛当年进行的就是一次典型的“杠杆收购”。所谓“杠杆收购”是指,收购者用自己很少的本钱为基础,然后从投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筹集、借贷大量、足够的资金进行收购活动。

  而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根据他的了解,在最初的转让中,应该只有高盛和鼎晖两家。“高盛入股的10亿多资金,全部由其美国总部经香港打入到北京的账户。”至于目前出现的其他投资者,“应该是后来私下协商转让的结果”。

  “过客”高盛

  “这并不意外。”在上述接近双汇的人士看来,高盛的淡出,在2006年进入时已有先兆。

  据其透露,2006年,在漯河市政府与中标者高盛和鼎晖就转让协议闭门谈判之时,关于战略投资者的退出时限一事,就曾经是讨论的焦点之一。当时,漯河市政府曾要求对战略投资者未来转让双汇集团股权设定时间限制,但此举遭到了高盛的强烈反对。

  双方一度就这一限制性条件争执不下,但几个回合下来,漯河市政府方面最终同意在协议书上去掉了这一规定。“也没说让转,也没说不让,就是回避了这一问题。”

  没有了这一限制,高盛随即便开始了减持的步伐。2007年10月,在双汇集团股权完成过户仅仅三个月后,高盛向鼎晖转让罗特克斯5%的股权。

  据上述人士透露,高盛的第一次减持,一度让漯河市方面有所不满。在漯河市政府看来,当时之所以选择了高盛和鼎晖,主要就是冲着高盛的名气。而且,高盛的减持距离转让时间非常短,这也让漯河市政府面子上说不过去。漯河市有关负责人还曾为此事“找过高盛要过说法”。

  “这就可以看出,作为投资银行的高盛,可能并没有长期持有的想法。”在这位人士看来,高盛的减持,与当时其投资另一肉制品巨头雨润同出一辙。

  2005年3月,高盛、鼎晖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基金(GIC)联合向雨润食品投资了约7000万美元。其中,高盛向雨润食品投资了3000万美元,鼎晖投资了2200万美元,GIC投资了1800万美元。“现在,高盛他们也减持得差不多了,股权都集中在祝义才(雨润创始人)手里去了。”

  显然,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高盛面临巨大压力,难以保持一个长期投资者的身份,转而更多地选择套现。

  2009年年初,西部矿业(601168.SH)公告称,2008年8月7日至2009年1月9日,公司股东、高盛旗下公司GoldmanSachsStrategicInvestments.累计抛售7804万股公司股票,占公司股份总数的3.2749%,套现金额约5亿。

  6月,又有消息称,高盛将所持的30.3亿股工商银行H股股份已经售出,套现19亿美元。

  鼎晖接盘

  各方面消息均显示,双汇的另一战略投资者鼎晖,是此次高盛股权的接盘方。

  “鼎晖现在应该不会退出。”上述知情人士认为,目前,双汇处于肉制品行业的龙头老大位置,属于稳定的绩优股,所处行业也没有很大的风险波动。

  “现在,双汇每年的利税增长都在30%以上,超过销售额的增长。拉着双汇有钱赚。”在他看来,与高盛相比,鼎晖更看重长期的投资回报。

  资料显示,鼎晖于2002年成立,前身为中金公司直接投资部,也是中国第一家以有限合伙制运营的私募股权基金。成立之初,鉴于自身影响力、资本市场不完善等诸多原因,鼎晖主要凭借本土管理团队的人脉资源和专业能力寻找、发现目标企业,然后联合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国际投行共同投资。

  此前,无论是最初对蒙牛的投资,还是后来的雨润、南孚电池和双汇,鼎晖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堪称资本“骇客”。

  那么,鼎晖在双汇的投资,是否也代表了一个投资团?从鼎晖2006年的一次大规模融资,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据一位熟悉鼎晖的人士向记者介绍,现任鼎晖投资的总裁焦树阁(焦震)为人低调,几乎所有鼎晖投资的大项目,都是由他一手操作,包括融资。

  据这位人士介绍,2006年,在高盛和鼎晖先后收购了双汇集团100%股权、双汇发展25%股权后,二者直接和间接持有的双汇发展股权已高达60.715%,一度可能引发“全面要约收购”。

  当时,由于双汇发展股价较高,实施“要约收购”所需资金庞大。不过,在证监会豁免“要约收购”之前,焦树阁已为鼎晖融得了高达60亿元的收购资金。

  万隆印记

  在上述熟悉双汇的人士看来,此次高盛的减持,对于双汇本身的经营,并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

  他表示,双汇是其董事长万隆一手打造的,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以万隆为代表的经营层如果没有变化,对双汇的影响也就可以忽略。“这次转让应该也是征得万隆的同意的。他不同意,应该很难完成。”据悉,当初漯河市政府挂牌双汇股权,也是经过万隆同意的。

  1940年出生的万隆,今年已经69岁。虽然他并不持有双汇集团的股权,但他的身体状况如何以及退休与否,左右着双汇未来的走向。

  “万隆身体好得很,每年的身体检查报告都很好,他还没有考虑接班人问题。”一位接近万隆的人士告诉记者。

  据其介绍,目前的金融危机反而给了双汇这类的龙头企业提供了整合的机会:以低廉的价格收购国内其他的生产线,迅速做大。此前,双汇与北大荒肉业的合资就是一例。“现在还有几条国内的生产线都在和他们谈,投资成本也比较低。”

  不久之前,万隆曾公开表示,近三年,双汇集团在漯河和外地的大力度投资使企业迅速发展壮大,销售收入预计由3年前的200多亿元增长至今年的400亿元,明年计划完成销售收入500亿元,实现四年翻一番。

  本报记者获得的消息显示,未来,双汇极有可能复制“雨润模式”,赴香港整体上市。而这也将为鼎晖们的退出提供更好的机会。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马丁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