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大势前沿

我国目前不存在通胀的现实威胁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9年11月10日09:54

  我国目前不存在通胀的现实威胁

   目前许多人认为宽松货币政策会使市场流动性泛滥,推高大宗商品价格,进而诱发通货膨胀。这一论断从逻辑上是说得通的,然而,它产生作用却是需要前提条件的。在目前我国特定的经济复苏初期,宽松货币政策引发通货膨胀的前提条件不存在,无论是“需求拉动型”还是“成本推动型”通胀发生的可能性均很小,通货膨胀在我国还不是现实威胁,至多是属于潜在风险而已。

  一、理论上说,衰退时期宽松货币政策一般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实际上,货币供给增长并非在任何时候都会主导通胀形势。当经济处于衰退阶段,即不在均衡增长状态的时候,经济形势变化是由货币需求主导的,随经济形势变化而变化的价格水平也是由货币需求主导的。只有经济处于复苏后期或偏热状态时,即在均衡状态的时候,货币供给才会直接影响通货膨胀。

  1.衰退时期宽松货币政策难以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胀。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经济形势和物价水平的变化是货币需求主导,不是货币供给主导,在经济恢复过程中,不存在形成严重通胀的机理过程,不存在价格大幅上涨的推动力,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从成本的角度直接推动通胀。首先,在衰退期不论货币发行如何增长,零利率环境不能直接改变投资,也就不能扭转失业率上升的态势,在工资和可支配收入水平呈下降态势下,劳动力成本的下降不会形成对总供给推动通胀的压力。其次,无论多么宽松的货币环境,在经济衰退没有走出流动性陷阱之前,因为投资需求不足、去库存化和去产能化都无法使得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升,原材料价格一般也会呈下降态势,当然也谈不上从成本上升的角度推动通货膨胀。最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种商品都在全球各地寻求要素成本较低的地方生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部分要素的价格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走低,从而使得许多消费品的价格不但没有随着全球流动性增加而上升,相反是在下降,因此出现前几年全球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繁荣局面。

  2.衰退时期过量的货币供应只会导致“流动性陷阱”。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凯恩斯学派,最著名的论断之一就是流动性陷阱。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衰退期间,哪怕利率降到零也没有投资意愿。顾名思义,流动性陷阱意味着,靠印钞票制造宽松的货币环境只会给人假象,实际上印出来的“流动性”是不会自己流动的,没有投资活动创造的货币需求,这些“流动性”根本就流不动,更创造不了通货膨胀。所以,凯恩斯主张政府增加支出和投资,激活消费,激活投资,激活货币需求,最后激活经济。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再次验证了凯恩斯的著名论断。世界各大央行不但把利率降到接近于零,而且向金融系统及实体经济注入了大量流动性,但在银行系统基本瘫痪的情况下,零利率的资金成本依然无法促使信贷和投资活跃起来。各国央行超常规地采取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已达半年之久,经济只是显示微弱恢复迹象,显然还未走出通缩的阴影,当然也就更没有通胀的压力。

  事实上,全球经济的微弱恢复,更可能是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政府行为的结果。因为如果没有各国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作用,通过政府支出和投资以及税收政策,激活投资和消费,激活货币需求,“一厢情愿”的货币供给再多,也无法加入实体经济的运行,对恢复经济增长也不会有直接影响,更不可能对与经济增长同步变化的价格水平的变化产生影响。所以从需求推动的角度看,货币供给也谈不上对形成通胀预期产生影响。资产价格泡沫在过剩产能未合适调整之前,不会带来通胀的压力。

  3.衰退时期资产价格泡沫难以传导到消费品上。当全球经济还处于衰退之中、全球生产过剩及需求不足时,企业所获得的资金是不会流入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当过剩的流动性不是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进入金融体系时,其只是会推高资产的价格,把资产泡沫吹大,而当吹大的资产价格泡沫传导到消费品上引起通货膨胀时,资产价格的泡沫也就要破灭了,金融危机也将爆发了。

  二、从现实看,我国短期内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也很小

  1.从总需求角度看,“需求拉动型”通胀压力并不明显。从投资需求看,当前无论国有还是民营企业的投资需求均比较低迷。对民营企业而言,一方面,因为新增信贷大部分流入了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得到的信贷资金支持极为有限;另一方面,也与民营企业存在较为严格的市场准入门槛有关,目前在对民营企业开放的产业领域普遍存在产能过剩,能赚钱的投资项目很难觅到,而某些垄断行业民企是不可能进入的。对国有企业而言,其实并不缺钱,企业获得信贷资金后,除了去库存化用一部分,剩余的可能流回了银行,比如6月份各项存款增加了2万多亿元,比贷款增加还要多。在银行非常规放贷下,企业投资增加不多,表明经济依然低迷。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信贷越扩张,通货紧缩的趋势就越明显,只要信贷资金进入过剩的产业,继续增加库存,就有这种作用。

  从消费需求看,当前只有政府购买增加最为明显,而居民消费却是不温不火。今年以来,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减薪之声不绝于耳,大学生找工作难上加难,而未纳入失业统计的农民工有2000多万,居民可支配收入没有增长,增加消费就没有基础,而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就要对国民收入分配作结构性调整,而这不是几年内就可以奏效的。所谓消费增加,是政府购买支出在增加,这是维持当前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从出口需求看,外需低迷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观。

  2.从总供给角度看,“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可能性也很小。当前最有可能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因素是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但我们认为未来大宗商品价格很难继续大幅上涨,并且缺乏向消费品传导的有效机制,因而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可能性很小。

  首先,当前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并不具有真实的需求支撑,而是投机炒作和美元贬值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大宗商品期货化、金融化之后,这些商品的属性发生较大的变化。它们不仅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也具有金融的属性。所以它的价格变动往往反映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经济复苏带来的基本面改善引发的真实需求增长;二是美元贬值引发的避险需求。当全球经济在短期内无法走出衰退时,对这些产品的真实需求不可能快速增加,因此,最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更多的是其金融属性的作用,而不是实体经济需求增长的作用。

  其次,美元很有可能逐步趋于稳定。美元确实有泛滥和贬值趋势,不过,其他货币也有同样问题,而且似乎更严重,所以,美元是相对稳定的货币。既然其他货币替代美元在短期内几乎无任何可能,美元的稳定就符合美国、也符合全世界的利益,这为大宗商品价格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最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缺乏传导机制。在真实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上涨,它不仅无法帮助整个经济复苏,反之会导致整个经济进一步衰退。因为在全球仍然处于衰退之中还没有出现复苏的情况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不仅让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上涨,压缩企业的生产利润,推迟企业经营好转的时间,而且会导致企业去库存化中断,企业的产能进一步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是根本无法传导到最终消费品上,也就不可能让通货膨胀出现。

  3.“翘尾因素”使得我国仍未摆脱通货紧缩的困扰。从今年物价的现实走势看,2月开始CPI连续8个月为负增长,并且从总体看,同比降幅呈逐渐扩大之势。前三季度CPI和PPI分别同比下降1.1%和6.5%,CPI降幅与上半年持平,PPI降幅比上半年扩大0.6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CPI和PPI同比分别下降1.2%和7.9%,尽管环比降幅有所缩小,但同比降幅依然较高,这表明当前市场情况还在恶化,供大于求仍是主要矛盾。受国际市场影响,国内市场的复苏要远慢于经济增长复苏。今年以来物价的持续走低,与2008年“翘尾因素”影响有很大关系,研究表明,从年度平均数来看,2008年高物价基数对2009年CPI将产生约-1.2个百分点的影响。

  三、未来我国存在通货膨胀压力上升的潜在风险

  尽管我国近期内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但并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事实上,由于货币供应量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存在8—19个月的滞后期,近几个月M1和M2的超高速增长,很有可能在明年初开始形成对物价的现实压力。根据历史经验,在没有明显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情况下,M2增长率均值为17%,M1增长率均值为16%。在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分别比一般情况高出或低出2—3个百分点。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经济回升的背景下,货币供应量应比一般情况高出2—3个百分点,因此,2009年M2增长率应该在19%—20%的水平,M1增长率应该在18%—19%的水平。而我国从3月份开始,无论M2还是M1增长率均已经高于理想水平5—10个百分点,预示着未来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增加。9月末M2余额58.5万亿元,同比增长29.3%,比上年末加快11.5个百分点;M1余额20.2万亿元,增长29.5%,加快20.5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较快增长对于消除通货紧缩压力、推动物价水平由负转正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连续多月保持在偏高水平,则有可能增加未来三到六个季度的通货膨胀压力。考虑到当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产能过剩等现实因素,虽然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并不像货币供应量指标所显示的那么严重,但投资者乃至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已在逐步形成之中。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责任编辑:丁芃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