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或现温和通胀 中国内需市场值得关注
——对话博时基金研究顾问Mr.John Brynjolfsson
□ 本报记者 庄少文
博时基金日前正式聘请素有“全球首席抗通胀专家”之称的全球通胀保护债券投资专家——Mr.John Brynjolfsson担任公司固定收益研究顾问。近日,John Brynjolfsson及其助手Mr.Ron Solberg在博时基金总部接受了《证券日报》记者的专访。
《证券日报》:印度、中国均为经济呈现正增长的国家,印度已经表示明年逐步退出经济刺激计划,你认为中国会选择在何时退出,以防止通胀?
Mr.John Brynjolfsson :中国的汇率政策就是人民币盯住美元,这意味着中国的货币政策势必会跟着美联储走,同时意味着如果美元跟日元、欧元相比是跌的话,人民币对日元、欧元也是跌的。这些国家的央行也会采取一些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本国货币贬值,刺激出口和经济增长。这样会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使得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时间可能会更久。虽然中国可以采取一些政策措施防止通胀,但效果不好估计。基于这些原因,中国在退出经济刺激计划的节奏上可能会比较慢,有可能会有通胀的风险。
《证券日报》:从全球资产配置的角度看,中国A股市场是否已经开始承载世界对中国的期望?
Mr.Ron Solberg:我觉得A股还有上涨的空间,虽然跟低点相比我们看到A股已经上涨了很多,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股票,跟近5~7年的历史最高点相比,还有20~30%的折价,虽然有些人有对经济过热的担忧,但是我们认为包括中国在内很多新兴市场国家的基本面是非常好的,印度和巴西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迹象,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意味着公司盈利能力的增长和股票的上涨,新兴市场国家基本面不断转好,机会就在当前。
《证券日报》:全球这么多的流动性,要是玩“中国”这个概念,香港市场比A股市场更容易直接投资,从长远来看港股能否持续跑赢A股?
Mr.Ron Solberg:同一个公司在A股和港股不同挂牌的话,他们的价格可能会不同,原因是因为有资本流动限制。虽然我们可能会慢慢看到有些资本流动限制被取消,但是我们不觉得资本流动限制会被全面取消,或者在未来的几年内人民币会实现全面自由兑换。在这种情况下,A股和港股差价可能在长期内都会存在。现在A股总体估值比港股要贵,因为中国很多的刺激措施主要是在国内奏效,这些充足的流动性可供投资的选择不多,国内的钱出不去可能就只好留在国内,这么多钱要么买房、买股票,要么就是花掉。中国人好像更喜欢存钱,所以我们看到现在非常繁荣的地产市场和上涨的A股市场,我觉得H股还是被低估,但国外投资者可能会把这个价格不断买高,两地之间的差价会逐渐缩小。
《证券日报》:从投资中国的角度,您认为哪些领域值得长期投资?是中国的内需吗?
Mr.John Brynjolfsson :咱们把经济分成两块,一块是出口为主,一块是内需为主,总体来看两个方面都还可以,但短期来看,我认为一些公司会得益于内需。传统上来说,中国一个很大的出口国是美国,在过去15年里面,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美国这些消费者花了他们本来没有的钱,直接结果就是美国的消费占GDP的比率从67%上升到71%,在未来的5到10年,我们认为这个比例可能回归到历史的水平,从71%下调到67%,甚至可能会低于67%。这种情况意味着过渡依赖向美国出口的这些公司,很可能在未来几年难以出现明显好转。从长期来看的话,可能迫使很多出口商不再单独以美国为出口对象,而是分散它的出口对象,而且中国的很多企业拥有技术优势和低成本优势,使得中国产品对很多国家来说会非常有吸引力,那时候出口这块应该会恢复。但我觉得真正有前途的,就是中国的国内市场,中国的这个市场实在是太大了,随着更多乡下人的向城市移民,然后收入的增加,人民币不断升值,增强了整个中国的购买力,可能5到10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光是靠现在的出口了,而更多的是靠内需。现在中国的消费占GDP的比率非常低,大约只有美国一半,随着消费的增长,这个比例会逐渐上升,这会刺激国内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