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时空策略需要完美结合
最近参加了一家外资行举办的QDII市场研讨会,这次论坛借助了境外投资市场全面复苏的背景,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中国投资者关注海外投资资产的配置问题,但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提及了一个让中国基金界尴尬的话题,就是2007年首批基金系QDII产品净值至今依然为负,重创了中国境内投资者借道QDII投资境外的信心,尽管在今年三季度基金系QDII产品整体表现超越A股基金,但是阶段性的良好表现却成了投资者赎回的良机,QDII产品遭遇了净赎回,问题出在哪里呢?
QDII败因反思
除去缺乏规模化的成熟团队之外,QDII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夜获准放行出海被认为是最大的一个败因,这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投资策略中的择时问题。投资策略最基本的两种风格划分就是择时和择股,再细分当然有价值投资、技术分析、被动投资以及“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等等更细的路数,但归纳起来逃不出择时和择股两大框架,所以,像中国QDII这么不幸地在最不好的时机出现在了最不应该出现的地方,实在是背运到了极点。
如果再细究下去,QDII产品表现不如A股基金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QDII产品大多由境内基金公司聘请的外方投资顾问进行投资决策,境外股票基金主要的投资风格还是以不择时、精选个股、保持较高仓位为主,投资股票基金的投资者如果需要平衡股票市场的风险,则一般通过投资品种的分散配置来完成。所以我觉得基金系QDII出师不利,主要责任还不在于境外的投资顾问团队,而是我们的基金公司在推出产品时,就应告知那些初次尝试境外投资的投资者:境外投资的初衷应该是境内投资者借道海外市场进行分散化投资,而不是一定要获得比境内更好的投资收益,精确的择时不是此类QDII产品的优势。
通过上述QDII的案例,我并不是想去区分择时和择股之间的优劣,而是想告诉投资者,如果把投资策略从时空两个维度去划分的话,择时就是对时间的研究,而从投资品种、区域、行业出发的择股其实就是对空间的研究,最优秀的投资一定是将这两者完美结合的策略。
A股市场如何获得超额收益
《第一财经日报》11月14日刊登了一篇长篇专访,被采访者是全美最佳成长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在我看来,她最主要的成功经验还是“自下而上”的公司基本面研究,但发现了一家好公司,并不意味着需要立即买入,价值和价格之间的评估必不可少,而一旦因为非基本面因素导致的股价下跌,则更是买入的良机。这其实也是一种择时,只不过前提是择股——对于一家公司的基本面的准确判断。被采访者告诉我,他们的这种风格其实也是成熟市场股票投资中的主流风格,在一个成熟市场,宏观政策、产业结构不会频繁地变动,所以“自下而上”地择股是最基本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股票投资方法。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A股市场,与那些成熟市场相比,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引导力度更大,宏观和产业政策变动的也更为频繁,兼之中国经济和社会自身正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通道之中,新政策、新技术、新市场对于一个公司的影响往往要远大于那些成熟市场的上市公司,比如家电类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的股市上仅仅风光了三五年,由于中国消费能级的快速提升,使得汽车、房产类上市公司在本世纪初开始迅速取代了家电类公司,成为新一批高增长的群体和投资热点;而像具备强大行政调控能力的中国政府在短期内迅速推出4万亿刺激计划,对于一大批相关上市公司能够起到直接拉动业绩的作用,这在成熟市场却是不易做到。因此,在中国这么一个特点鲜明、发展渴求迫切的新兴市场,股票投资者不仅可以像成熟市场投资者那样,倚重于“自下而上”的价值投资策略,还可以通过对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振兴规划等多角度,采取先“自上而下”择时、择行业、择区域,再“自下而上”,在确定行业、区域范围内精选龙头个股的方式,获得高于A股指数的超额收益,甚至在A股整体估值水平贵于境外成熟市场的条件下,依然因为“中国特色”而取得高于境外市场的收益水平。
专家理财空间显现
当然,资产的分散配置也是绝对不能够忽略的。我对投资资产类别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不包括具有杠杆作用的期货市场,只是考察今年以来绝对的增长率,结果是:截至11月12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17.64%,纳斯达克指数上涨38.58%,英国金融时报指数上涨20.12%,香港恒生指数上涨57.34%;中国内地股市中,排名靠前的是深圳B股指数,上涨113%(还不包括上周五的暴涨),代表区域公司股价水平的CBN珠江上涨了112%,上证B股指数上涨107%,深成指上涨103%,沪深300上涨了92%;同期的货币市场,澳元对美元上涨32%,欧元对美元上涨6.4%,而国际黄金现货价格上涨26.66%,上海黄金9999金上涨29.21%;在境内债券市场,国债指数上涨0.98%,企业债指数微跌0.1%。
从这个很粗略的统计可以看出,如果进行资产组合,比重的确定依然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除了对债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进行必需的基础性配置之外,择股(包括其他投资品种)和择时对收益率的影响是如此巨大,如果能够在做好公司基础基本面研究的同时,对于全球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走势以及产业的发展趋势(比如资源类产品的供求关系或者低碳经济的发展潜力)都能够有大的方向性的把握,投资的胜算会增加很多。当然,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不可能具备这样多维的研究能力,而具备规模化投研团队和较长期投资经验的机构投资者则有可能,也理应发挥出自己的优势,通过好的产品设计来为投资者获得超额收益。(作者为《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