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 胡舒立辞职 财经杂志人事震荡 > 《财经》人事地震独家消息

独家对话《财经》副总编杨浪:老兵永远不死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李武
2009年11月18日09:18

  这是《财经》杂志人事动荡至今联办第一次公开面对媒体,对于胡舒立的离开,杨浪说他深感惋惜,但同样也坚信《财经》有很好的未来,谈及《财经》杂志面临的困难时,杨浪说“老兵永远不死”,此时,他几近潸然。

  文/李武

  杨浪是在胡舒立离开《财经》之后被推到台前的,如今他的正式职衔是财讯传媒集团副总裁兼《财经》杂志常务副总编辑,也接过了剧烈动荡之后重振《财经》的重任。

  杨浪,曾任《中国青年报》主编,后参与创办了《财经时报》、《证券时报》、《三联生活周刊》等影响力巨大的报刊,是中国传媒市场化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1970年入伍,70年代初期即在部队从事过新闻工作,1979年参加对越反击战,1980年在中国青年报工作,成为那一代最有影响的青年报人之一。20年前他组织的大兴安岭报道等等在当年轰动一时。

  2001年起杨浪就任中国证券研究设计中心(简称“联办”)的媒体事业部副总经理,《财经》杂志即是该中心旗下刊物。

  与杨浪的对话约在11月16日上午,在他位于泛利大厦10层的办公室里。办公桌上堆满了等待处理的文件。一周前,近150名《财经》员工向他所在的机构递上了辞职信。他说他最近每天要工作20个小时,就是要保证本月23日的新一期《财经》杂志能够顺利出刊。

  “这十一年来,《财经》的确很不容易。”杨浪这样开场,并表明自己的坦诚。只是在提及《财经》原主编胡舒立和联办之间的争执内幕时,他摇了摇头,说不想做太多的解释。

  但联办显然相信这本著名财经杂志与它的联系更为紧密。中国证券市场设计研究中心的前身是“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联办”之称即从此而来。联办最大的成就是推动了中国证券业和资本市场的创建和起步,而后创办的《财经》杂志则通过一系列重大的新闻报道,继续承载了联办力图推动中国资本市场规范化发展的宏伟心愿。

  因此,杨浪更愿意谈论《财经》杂志的未来,以及在编辑部几乎集体辞职后,他与联办的同事如何紧急组建新团队,同时还有他对这个新团队的信心。

  每半天就有资深的传媒人士加入

  搜狐财经:现在新的管理团队基本都到位了吧?

  杨浪:新团队是这样,总编辑王波明就不用说了,我接替戴小京任副总编辑,很多人误解戴小京怎么也辞职了,其实他是因为出任总经理了。赵力取代杨大明的位置,副总编辑,然后主编是何力,执行主编是何刚和靳丽萍,副主编是法满和马克。另外这几天几乎每隔半天都有一个新人加入,我说的新人就是新闻界、传媒界很资深的一些人。

  搜狐财经:何力与赵力二人曾经共同促成了《经济观察报》的成功。后来两人事业发展方向不同,路径渐异。现在他们两人重新合作,出现在新的管理团队中,您是怎么考虑把他们二人再度拉进一个阵营的?

  杨浪:他们两人知道要在一块合作以后,第一时间就短信和电话沟通,都谦让对方先选择具体做什么,这是第一。第二我们新团队已经开过若干次会了,我们在一起有许多共同的认识、判断和价值观。还有一点就是他们俩都很欣慰的说,两个人又重新回到当年创业的时候了。

  我跟他们两个人说得跟明白,我是老前辈,从你们这份报纸(《经济观察报》)成立到后面所有的事情我都是观察者。所以这事我心里已经很踏实,对我不是什么问题。

  独立、独家、独到的旗帜一定会坚决地扛下去

  搜狐财经:尽管新团队已经悉数到位了,但是胡舒立和80%的采编团队离职,包括此前经营团队70%以上员工离职,《财经》面临的困难可以想象。很多人担心《财经》未来会怎样?因为在很多读者眼里《财经》就是胡舒立。

  杨浪:我非常理解很多的读者朋友或者网友,说《财经》的未来令人担忧,《财经》杂志不是以前那个《财经》杂志了。但是我想说独立、独家、独到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对新闻进行深入剖析,尽最大可能去逼近事实真相的理念,在这个方向上,《财经》是一定要坚持走下去的。

  当然,宣誓只是口头上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做些什么。我想现在的受众都知道我面对的是怎样一个局面,但是所有对读者、客户、市场的承诺,我们都信守不渝,无论多么艰难,我们都肯定会把这本杂志像前面那个团队一样坚守共同的新闻理念,坚守着共同为新闻努力、奋斗献身的精神状态,尽我们最大力量为读者们交出一个满意的答卷。

  搜狐财经:具体操作呢?毕竟现在没那么多编辑记者,稿子怎么办?

  杨浪:暂时大部分稿子肯定要以约稿为主,毕竟现在人手非常有限,但是刚才我说了,现在几乎每半天都会进来一个新人,情况会很快好转。

  如果由于眼前的某种困难,有做的不足的地方,我们诚恳地希望得到受众、读者的批评、监督。我们将在23号这期开始未来的《财经》杂志的实践,这已经是我们的跌停板了、这是我们的底了。过去的几天,我已经很感动的得到了很多新闻界同仁和读者们的勉慰、理解和支持。我由衷的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我们、帮助我们、相信我们。

  独立、独家、独到和公平、公正、公开的这个旗帜我们一定要坚决地扛下去,因为这是中国一代传媒人的理想和实践,也是《财经》杂志得到许多读者认同的一个共同的价值理念。而且我觉得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随着中国媒体市场化的深入,我们在这个方向上有着更加宽广的空间和前景。这是传媒人们的希望,是读者们的希望,也恰恰是我们的新团队的希望。

  中国能有一本《财经》不容易 大家都愿意扶助它

  搜狐财经:那么您觉得《财经》大概需要多久才能回到以前那个状态?

  杨浪:我不是一个喜欢唱高调和拍胸脯的人,所以我也很难给你一个时间点。但我能说的是,第一,我们现在夜以继日的工作;第二,请大家关注将于11月23日和12月7日出版的那两期杂志。

  另外在这种情况之下,《财经》杂志所有的运营,包括对市场客户承诺的所有事情,我们不光尽全力继续做,并且要把它做好。《财经》不是个人的,不是某一个机构的,《财经》是大家的、是中国的,中国能有这么一本杂志不容易,所以大家都愿意来扶助它。

  如果从一个商业和市场化的理念来说,《财经》形成了一个品牌,构成品牌的团队当然是其中最核心的价值部分,但是团队是可以重新集结的,品牌所蕴含的许多市场要素并没有因为团队的失去而失去,我是有信心的。

  我不愿意在信心前面再加上一些形容词,我是打过仗的,为了大家的《财经》我觉得就像打仗的时候为了国家的利益一样。我那天跟他们讲,讲到自己都几乎潸然,麦克阿瑟去世的时候,《纽约时报》社论是“老兵永远不死”,老兵是干什么的?老兵就是在这个时候要站出来的。

  胡舒立的离开令人惋惜

  搜狐财经:那么您个人怎么看待胡舒立离开《财经》这件事?

  杨浪:现在发生这个事情是我们谁都不希望看到的,胡舒立的离开说实话我感到很惋惜。

  中国媒体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和进程是不可移易的。如今市场上新兴获得初步成功的媒体,大多是市场化媒体,这已经证明了中国媒体市场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今年以来政府主管部门对于加快新闻出版业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意见,许多的媒体都在为此厉兵秣马积极准备,这个局面也是众所周知的。

  在政府投入的4万亿当中,其中一部分就是加快出版文化事业的改革,眼前其实许多媒体由于这样一个趋势,正在积极进行下一步的媒体市场化改革的一个积极的筹备,而且有很大的动作幅度。我觉得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改革背景之下,其实许多人都看到了一个重要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当中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媒体,还有跟新闻出版业相关的各个利益主体,当然还有更核心的传媒人,都在积极的为即将要展开的媒体市场化做积极的运作和准备,这是大好事。我始终认为中国媒体市场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以点带面,然后逐步浸染、逐步扩张,然后逐步形成一个更广阔局面的一个过程。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包括我们团队里要离开的这些同仁们,有志于做一个市场化的或者在一些手段做的更彻底的市场化媒体,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一件好事,我个人乐见其成。但是《财经》走到今天,这十一年来真的很不容易。

  搜狐财经:当然,所以《财经》这次“地震”才会引发这么大的关注。

  杨浪:在一个媒体市场化尚不十分充分的情况下,在媒体的话语空间的某些领域还不十分清晰的情况之下,财经杂志持守着、实践着一种新闻的改革,乃至于跟中国改革同步的媒体改革这样一个旗帜、一个理念。所以它在发展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阻力其实我想大家都是可以想见的。大家都知道财经杂志在历史上刊发过一些引起重大影响的报道,也有一些朋友也多少知道在这些重大报告背后财经杂志所遇到的一些困惑,一些问题,一些反弹,这是我说财经发展的不容易。

  新旧团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搜狐财经:也就是说,在媒体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利益冲突?

  杨浪:财经杂志这十一年的发展有目共睹,这次事件之所以受到了读者、客户和市场各个层面的人们这么大的关注,正像有的人说一个杂志的变故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恰恰说明了财经杂志的影响。其实财经杂志有这样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它这十一年的发展,即非常成功又非常不容易。

  在中国这样一个媒体市场化发展刚刚起步阶段,财经杂志持守着非常坚定和清晰的新闻价值理念,在这种新闻价值理念当中,今天看似寻常的一些东西,财经是拒绝的,比如说不允许记者拿红包,不允许记者拿采访单位的车马费,必须坚决的在所有利益关系上使自己的行为和采访对象的行为要划的非常清楚。

  在财经发展的过程当中,始终持守着采编内容和经营内容要坚决的分开两条线原则。但是大家也知道目前中国新闻界的某些现状,真正能够彻底的、坚决的、干净的做到这一点,也不是那么容易。

  在中国媒体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会有利益冲突,这个利益冲突可能呈现在资本,也可能呈现在媒体,也可能呈现在团队,也可能呈现个人之中。我认为这个事情从一个大尺度上看无非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但是其中存在着利益冲突。我相信在整个市场化发展过程当中,这种或者那种形式的利益冲突还会出现,我们要用一种平常心去看待它。但是在最根本价值观上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化,媒体的改革是必然是件好事情。

  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如确需使用稿件或者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8092。

责任编辑:克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