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多年的踟蹰后,为最终获得落地中国的新合资券商牌照,大摩(Morgan Stanley)终于再次决心重启出售中金公司(CICC)34.3%的股权。
本月月初,外电率先爆出大摩已经与有意竞购中金股权的私募股权基金(PE)接触。随后,大摩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CEO孙玮公开对媒体承认,公司的确正在考虑出售持有的中金公司股权。
不过,从目前来看,大摩的此次主动出击仍有可能会只是一厢情愿。
近日,本报记者从接近交易的人士处获悉,目前,大摩此次主动出让股权的行动并没有获得业内太多的追捧。
“潜在买家的出价远低于大摩的心理预期,参与报价的潜在买家也鲜见知名的国际‘大佬’。”该人士指出,“大摩和有意者最初商洽时给予的评估价接近10亿美元,而首轮报价中较高的报价也只有6亿美元。”
据该人士介绍,活跃于中国市场的多家国际PE,如厚朴基金、华平基金、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凯雷资本等已均表态无意参与是次竞购。
潜在买家出价仅6亿
作为中国投行业的翘楚,之前外界预期,中金公司的股权应该是容易引起国际PE青睐的。
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上述无意参与竞购的一家国际PE人士对本报记者坦言,“买了后的退出问题,是我们之所以决定不参与竞购的主要理由。”
他指出,作为投资基金来说,任何一笔投资,都要有退出投资对象的明确时间表,但中金公司何时能上市现在尚属未知数。从大摩谋求转让中金公司股权转让已经数年未果看,“入股中金公司后,我们实在无法预料在几年后,将以何种方式全身而退。”
据了解,国际上PE的锁定期为7-10年,而且锁定期前半期为投资期,后半期为退出期。一旦过了投资期,剩余未进行投资的资金将返还投资人。
另一家未参与报价的国际PE驻中国区的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表示,“大摩对于中金股权的标价太高,是我们对此不感兴趣的另外一个原因。”
该工作人员介绍,“大摩和我们公司讨论中金公司股权转让事宜的最早期,就明确表示了10亿美元较为合理,之后我们还在有关新闻报道中看到了所谓‘大摩所持中金公司股权合理估值在12亿-15亿美元’的说法”。
“10亿美元以上的价格太疯狂。”该工作人员说,“尽管我们预期市场未来几年向上走,但是相对于中金公司的投资价值,溢价已经超过50%了。”
据上述接近交易的人士介绍,大摩曾于2008年上半年组织过了一次竞购,但之后悄然中止了计划,原因,“就是因为有意者出价远低于大摩的心理价位。”
当时,竞购的报价由大摩意向价格10亿美元陡降一半以上,仅有潜在买家报价达到5亿美元。
时至今日,在中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回暖的背景下,转让成功的希望可能性有所增长,不过,大摩的期望值虽未发生明显变化,但要和潜在买家达成共识还有一段距离。
上述人士表示,“目前第一轮报价高者也仅有6亿美元,大摩将筛选出参与第二轮报价的潜在买家,通常下一轮报价不会大幅高出前一轮。”
“烫手山芋”
假如按照6亿美元的竞购价,环顾国际投资者,目前国际PE投资亚洲的基金大多规模在10亿至40亿美元之间,投资单一公司占基金比例也有相应限制,因此从资金和策略等方面考虑,有实力且有能力坚持长期持有的投资者应属主权财富基金。“来自中东等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较有可能跻身潜在买家。”上述国际PE的工作人员表示,“不过基于中金公司股东的持股现状,新加坡的淡马锡和GIC显然已排除在外。”
尽管买家稀缺、价格难以达到心理预期,但这并不能挡住大摩从中金公司抽身的决心。
“大摩求售中金公司股权已不是第一次,只是被金融危机打乱了计划。”上述接近交易的人士指出。
如果说大摩与中金公司管理层的貌合神离还只是业内公开的秘密,自2007年底大摩同中国本土券商华鑫证券签署合作协议后,转让中金股权早已成为大摩势在必行的一步。
2007年12月底,证监会发布了新修订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一家外资投行只能选择与一家本土券商进行合资。
“告别是为了再见,退出是为了更好地进入。”之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内部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1995年8月,中金公司应运而生,注册资本1.25亿美元。建设银行(2005年起由中国建银投资有限公司承继,现其股东为汇金公司)和大摩分别持有43.4%和34.3%的股权,其他股东分别为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香港查氏家族集团旗下的香港名力集团以及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