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 中国面临救市措施退出压力 > 上市银行再融资冲动 > 银行再融资消息

资本消耗严重 银行再融资难以避免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曹顺妮 聂伟柱 曾春
2009年11月28日07:17

  中央经济工作召开在即,市场陷入观望期。就在这个敏感时刻,银行再融资的传言忽然掀起市场上的滔天巨浪。本周传出消息,各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本月已向银监会提交了明年的再融资计划,总共拟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高达数千亿元。11月24日,A股大幅下滑,11月26日,股市再度惨跌重创股民神经。

  银行再融资是否是股市大跌的元凶?虽然这个无法考证,但仍牵扯出一个大问题:银行今年天量信贷的“后遗症”——下降的资本充足率如何化解?上市银行公布的三季报显示,与年初相比,三季度末的资本充足率整体下降。中小银行掀起了上市融资的高潮,尽管规模不算大,但国有大行的再融资冲动不可忽视。

  2010年将至,新的一轮信贷又将开始。根据分析机构的测算,明年14家上市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再融资需求数额高达3000亿元左右。如此巨额的融资需求是否成为资本市场不能承受之重?除了股权融资之外,上市银行有没有其他融资途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上述疑问展开了深度访谈。

  银行再融资压力很大

  NBD:上半年天量信贷之后,银行资本金大量消耗。而目前,资本市场容量比较小,不能满足银行持续的融资需求,对于这个现象,您怎么看?

  鲁政委:当前银行正处于一个高速扩张阶段,信贷增加以及增建分支机构对资本产生大量消耗,因此持续融资需求是不可避免的。

  今年信贷增加后,银行的潜在信用风险增加,因此作为监管部门,肯定会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加强监管。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市场与海外市场存在着差异。国外的金融市场银行、保险、基金的结构是1:1:1,而国内是银行一家独大、而保险和基金微不足道。只有直接融资发展起来,才能对银行的持续融资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但是有限的资本市场,对持续融资带来限制。

  曾刚: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大家的主营业务都是信贷。今年信贷大量的投放,消耗了银行的资本金。如此一来,缺钱的时候大家都缺钱,上市银行再融资的问题就浮上水面。

  不可否认,短期来看,资本市场容量有限与银行再融资冲动之间确实存在矛盾。

  祝朝安:在应对金融危机期间,我们过度利用了银行渠道进行信贷投放,极大地消耗了银行资本金,导致各家银行资本充足率下滑,因此明年银行有必要进行再融资,而现在资本市场显然很难完成如此大额的融资任务。

  赵锡军:虽然上半年各家银行放贷的规模较大,有些银行资本充足率甚至逼近监管红线,但是大部分银行还是能够达到银监会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少数几家城商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补充资本金。这并不会给资本市场造成太大的压力。

  股权融资仍是主流

  NBD:对银行而言,除了股市融资,有什么其他补充资本金的途径?

  汤敏:除了股权融资,银行还可以将一部分利润留存。在全球利润最高的前10大银行中,国内有4家银行位列其中。此外,银行还可以通过增资扩股、股权变现甚至是开拓公募、私募等途径补充资本金。

  鲁政委:减少分红、利润留存是股权融资之外的一个途径,但主要还是依靠股权融资。与国外资本市场相比,我国银行的股权融资处于偏低的水平。

  曾刚:利润转化为资本金的方式比较缓慢,不可能在短期内大量增加资本金。另外一种方式是找PE。PE也不可能提供如此大规模的资金。一般而言,在资本市场都融不到这样巨额资金的话,找PE就更困难了。

  个人认为,现阶段来看,次级债发行受阻的情况之下,对于银行而言,补充资本金的途径最主要还是要依靠资本市场。相比其他方式,资本市场的融资额还是最大。

  韩立岩: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补充资本金的渠道最主要的还是在资本市场。但除此之外,也不是说没有其他途径了。比方说可以增加战略投资者,通过场外的方式进行融资。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资本市场还是比较火热的。因此,对于上市银行而言,如果以折价的方式进行再融资的话,市场也是可能接受的。

  祝朝安:银监会限制了银行间发行次级债,银行补充资本金的重要途径被堵。银行剩下的办法也就是利用股权融资。在A股资本市场无法完成如此大额的融资任务的情况下,去香港市场融资会可能成为各家银行的主要选择之一。

  短期内经营模式不会变

  NBD:天量信贷消耗了银行的大量资本金,您如何看待目前银行这种以信贷扩张为主导的经营模式?

  祝朝安:目前银行过度信贷投放已经到了一个极致了,但这也是为应对金融危机,在特定历史时期采取的非常规手段。我国银行的经营模式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变,而此次行政指令性放贷使得银行经营模式转型更加困难了。如果资产结构和盈利模式不进行改革,其经营的模式转型也就无从谈起。

  信贷扩张方式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银监会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要求银行进行调整从而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曾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在于,目前商业银行转型的动力比较缺乏。对于经营而言,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而且见效慢、收益较低。银行在年度考核压力之下,通常将做大资产业务、迅速实现利润的增长作为首选战略。

  长远来开,此种经营模式必须进行转型。突破的方向之一就在于做大中间业务。和国外的一些先进的商业银行相比较,国内银行业的中间业务起步较晚,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推进商业银行转型,除了需要银行自身不断的努力之外,还需要监管层持续、有力的推动。此外,利率市场化如果真正施行,也将加速银行转型的这个过程。

  赵锡军:银行经营模式是否转变要取决于市场的需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仍然是以贷款需求为主。所以短期内要求国内银行中间业务大幅提升不现实。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量资金来发展、进行建设,而不是把大量的资金放在消费领域进行消费,因此银行的经营主体还是信贷业务。不过在扩展信贷业务的同时,其他业务也应当跟上发展的脚步。如何平衡好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鲁政委:是否到了经营模式转变的时点,得先回答3个问题。其一,中国经济增长能否改变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其二,银行业务中收益率最好的是否还是贷款?其三,对银行资本金消耗最小的中间业务监管限制能否放宽?正因为经济的增长依然主要靠贷款投资拉动,贷款业务又是银行收益率最好的,而高杠杆率的中间业务,在这次金融危机后,受到了更加严格的监管,这些就导致银行不可能改变传统的贷款业务经营模式,也就是还将处于对资本高消耗阶段。

  明年信贷视经济复苏而定

  NBD:明年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将达到什么样的规模?

  汤敏:银行明年信贷规模,还需要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不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有太大变化,而银行究竟放出多少贷款,还得看银行各自的资本充足水平,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

  韩立岩:为了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明年信贷总量不会有大幅度的下降,但是总量也不可能像今年这样庞大,有一定的降幅是肯定的,下降的幅度应该不会超过30%以上。

  鲁政委: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如果银行的融资计划如期完成的话,明年的信贷规模将在今年贷款余额基础上增长20%左右,达到8万亿~9万亿的规模。如果融资计划没有实现,将不足以支撑今年9到10万亿信贷在明年的持续发力。

  祝朝安:对于明年信贷投放规模,现在市场预测比较多的是7万亿~8万亿元,但是我个人认为如果明年信贷投放达到这么多的话,可能会导致银行不良资产激增,而且预计明年通货膨胀有可能加剧,所以市场对于风险的忧虑在上升。

  赵锡军:今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国家投资的部分已经完成70%,明年仍有30%需要银行的信贷支持。另外,今年开工的项目在明年还需要银行信贷资金的后续支持。这两部分资金的投放是肯定的。

  此外就是要视明年经济恢复情况而定。一如果明年经济出现反复的话,那就需要继续加大刺激力度,但是如果经济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明年信贷投放可能低于5万亿元。如果明年经济复苏情况特别好,某些领域还出现过热的情况的话,信贷投放会有收紧的可能。

  银行股投资价值要看长期

  NBD:对于工行中行等在上海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的商业银行,如何选择再融资地点?民生银行H股上市就遭遇到破发的厄运,对银行股的投资价值怎么看?

  韩立岩:对于在两地上市的公司是可以考虑在H股融资的。但银行具体怎么选择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成本问题。目前来讲,A股市场的价格普遍低于H股的价格。

  对于银行股而言,像工行、中行这样的银行股依然是A股的定海神针。这种大型的股票投资价值依然是中性的,不太可能有暴涨、暴跌的空间,其走势大致和A股的走势相当。对于投资者而言,将有一种稳定的回报,特别是对于大型机构投资者而言,比较适宜。

  曾刚:各个银行都有各个银行的特点,探讨究竟在哪个市场再融资,需要考虑各家银行的具体情况,再做选择。上市银行可以根据溢价情况、两地的审批速度等情况,进行选择。

  祝朝安:目前市场认为投资银行股的风险偏高,其理由就是过度的信贷投放导致银行风险增加,而市场由此可能产生的后果根本无法进行准确的评估。另一方面,银行融资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担忧。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各家银行如此大额并且迫不及待的进行融资,使得市场开始担心银行内部可能存在严重的问题。此外,对银行来说,未来不良率上升也将对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现在境外战略投资者都在减持银行股,银行如此大量的融资对市场的信心还是会造成一些影响。因此市场投资者对投资银行股均持保守的态度。

  赵锡军:如果是进行投资的话,就必须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这需要长期关注未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情况,而不能仅仅依靠一两天的变化就认为中国银行股不存在投资价值了。一方面投资者需要将投资期限放得长一些,另一方面需要关注银行竞争力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而不是仅仅只关注短期内价格的涨跌。

   访谈记者

  每日经济新闻:曹顺妮 聂伟柱 曾春

  访谈嘉宾

  汤 敏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鲁政委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曾 刚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韩立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主任赵锡军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祝朝安第一创业证券研究发展中心首席分析师

  

责任编辑:黄珂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