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讯 11月29日,2009第一财经金融峰会暨2009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颁奖典礼在北京威斯汀酒店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中国金融2010:治理和增长”。数位财经政要、金融机构领袖出席本次盛会。以下是搜狐财经来自现场的报道: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
今天我想就一个问题发表个人看法,向各位请教,关于银行监管问题。当前全球金融监管者已经达到了一个共识,本来国际金融危机印证了经济周期与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性,也深刻地警示了全球的金融监管者必须关注金融体系的新周期性问题。新周期性,我理解,是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的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机制。这个机制的运行,会导致我们商业银行在经济上行时期,积聚风险,助推经济泡沫。经济下行时期,引发信贷紧缩,从而扩大宏观经济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波动幅度,并最终加剧金融体制的风险。
尽管我们认识到这样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我们确实无法消除银行体系的新周期性,但是我以为趋利避害是我们人类的本能,我们应该努力构建经济周期的监管机制,以缓解银行体系的新周期性的影响。到底什么是银行体系监管呢?我的一个观点,也可以用哲学的眼光来看待,一提到监管实际上就是要求监管者看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矛盾性和两面性,也就是说在经济上行时期,考虑到经济衰退时期银行可能出现的风险,在经济下行时期考虑到经济繁荣时期银行可能发生的风险的集聚,从而动态地、持续地运用审慎监管指标监管宏观经济的大起大落,银行监管,也是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有效的监管体系应该至少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有一个动态的资本监管机制。资本监管是银行监管最基本的手段,银行监管当局通过对商业银行设定资本充足的要求,使商业银行资本不仅覆盖单家银行破产的成本,而且也能覆盖社会成本,从而能够很好地保证存款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为了缓解银行体系的新周期性,当前资本监管,我以为迫切需要由静态向动态监管方向转变,应该鼓励我们的商业银行在经济上行期,累计较多的资本,以应对经济下行时期损失的需要,调整上行期间的信贷过度增长和经济下行期间信贷过度紧缩的平滑信贷供给的波动,促进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虽然资本动态监管会在经济上行时期增加银行的资本需求,但是事实上,与危机造成的损失相比,我以为那是小巫见大巫。银行持有更多的资本,比持有少量资本付出的代价少得多。
目前,除了国内商业银行在经济繁荣时期累计更多资本以外,我以为还应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强化资本的动态监管。
第一就是确保商业银行资产构成质量。商业银行要优先考虑减少分红、增资等方式来调整资本,强调股东持续注资的责任和内部的累计能力。
第二,要制定因人而异的资本监管制度。鉴于银行资产规模,商业银行对于宏观金融体系的重要性、风险抵御能力各不相同,银监会对大型银行、中小型银行分别制定因行而异的监管方案。
第二个观点,要有一个动态的拨备监管机制。作为银行贷款损失的准备,拨备是商业银行风险抵御的关键要素。动态拨备机制的核心就是鼓励商业银行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多聚集贷款准备,以提高未来的风险的抵御能力。在经济衰退时期,少聚集贷款拨备,使银行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放贷,平滑经济周期对银行经营的冲击。
事实上,我以为这种监管机制的本质就是鼓励我们的商业银行建立起一种前瞻性的贷款的拨备制度,在整个贷款周期以贷款违约率为基础进行拨备,而不是单纯地以现阶段贷款违约率为基础的拨备,也就是说这是某一个时期的贷款违约率,当前这种时期的违约率进行拨备,从而使商业银行在经济繁荣时刻,可以弥补衰退时候可以预期的风险。鉴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水平比较好,资本利用率和资产利用率比较高,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的过剩产能的淘汰存在信贷受损的可能性,因此要求商业银行保持较高的贷款拨备覆盖率是非常必要的。当我们11月末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平均拨备覆盖率已经达到了147.7,到今年年底将进一步提高到150,这个拨备是比较高的。
第三个观点,我以为要有一个动态不良贷款率监管机制。不良贷款的监管机制是动态变化,实质上是实行不良贷款的监管的差别化和浮动化,改变不良贷款的监管目标实行刚性约束的做法。针对不同银行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实行差距化的不良贷款度,控制信贷的扩张,缓解银行的信托体系。这样的监管机制的目的就是引导我们商业银行按照整个经济周期内的平均不良率来控制贷款的质量,以平滑经济周期波动阶段的转换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冲击,避免在经济上行时候出现过度监管,助推资产泡沫,也防止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实行过于严重的不良贷款,助长原本就已经很严重的信贷萎缩。
目前的形势来看,我以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不良贷款率的动态监管安排:
首先就是在经济繁荣阶段,对不良贷款率保持较低的监管,以防止经济繁荣期表面下潜藏的信用风险。在经济箫条阶段,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要相对高一些的监管强度,以使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和信贷投放,刺激经济早日走出低谷。
第二,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适当放松对相关贷款不良率的限制,中小企业贷款,我觉得可以将容忍度放宽到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以上。而对潜在的产能过剩行业,要求相关贷款企业必须保持在平均不良水平以下,以切实促进信贷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第三,动态可持续地关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结构的变化,注重对不良贷款的监管。我以为这一点非常重要,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虽然不良贷款总量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也有很多问题比如损失了贷款,可疑类贷款占比,商业银行要增加监管力度和监管频率。
第四个观点,要有一个动态的激励监管机制。现有激励机制下高管人员过度的恶性行为助长了投资和资产泡沫,因而必须通过加强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的管理,建立动态机制,改变高管人员倾向于过分承担风险,使用高财务杠杆比率和行为短期化的现状,动态激励监管机制就是要建立动态的、持续的、可跨周期的业绩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来平滑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给银行员工薪酬的影响。促进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之间的协调,确保银行高管层以及关键岗位的员工薪酬与其风险创造行为的一致性。目前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对商业银行激励机制加强动态监管:
第一,要求商业银行从拉长经济周期角度对薪酬发放规模进行统筹安排,鼓励商业银行在经济上升时期适当降低,以供经济下行时期薪酬的发放需要,这样就是平滑经济不同阶段对银行员工薪酬的影响,也防止经济上行时期员工薪酬过高,经济下行时期员工薪酬过低,力求为银行员工提供一个可持续的薪酬的激励机制。
第二,商业银行从经济周期角度对员工薪酬实行风险调整,鼓励商业银行改变过去薪酬制定,并且基于这些近期风险和短期风险,和短期利润的做法,通过薪酬体系当中引入风险调整的经验,延期支付和扣减制度,使薪酬制度不仅能够反映银行当前的具体的利润和风险,而且能够反映未来的可能的潜在的风险和损失,真正实现高管人员和重要岗位人工的薪酬安排与长期风险承担的一致性。
第三,我以为还要加强薪酬监管检查的制度,以确保企业不为过分的风险行为提供机会。监管机构把薪酬体系纳入到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内容。第一个问题,为了对金融风险进行调整,商业银行应考虑所有的重要风险,这个风险不仅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还应该将声誉风险等一些难以计量的风险纳入调整范围,当然这个问题是非常复杂的。
其次,延期支付,不应该在短期内结束,直到风险行为能够被银行所涉及。如果每一个员工知道风险状况很糟的时候,收入会减少,他过度承担风险的行为自然会降低。这就是我今天在这个论坛当中的关于金融监管问题发表的几个看法,我们相信在全球银行监管的共同努力之下,银行监管体系将不断健全,有效性将不断增强,从而为全球的宏观金融领域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石,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