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彦殊
“"碳汇"某一天会像石油一样,带来不断的财源”。在这个不甚准确的比喻背后是全球碳交易量的急速增加。香港低碳亚洲公司称,2004年,全球碳交易量仅10亿美元,今年预计将超过1200亿美元,而到2020年或将达到190000亿美元。
这个大蛋糕,四川尝到了甜头。11月26日,我省完成首笔林业碳汇交易,由此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追问一:
现有森林是否都有机会获得碳汇收益?
尽管今年全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已在去年的基础上翻番,达到每亩10元,但比起碳汇收益仍差了很大一截。同样能发挥固碳功能的其它森林能否也通过碳汇项目在国际市场上卖个好价钱?
省林业厅造林处表示,碳汇交易有严格的准入,能实施交易的必须是碳汇的“增量”,而非“存量”,只有在1990年以后再造的林才有资格进行碳汇交易。同时,审查非常严格,不仅需要实施国政府批准,还要由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批准。“但我省碳汇项目仍有发展潜力,凉山等地不少荒山都是实施碳汇项目很好的选择”。
尽管省内现有大部分森林资源并不能在碳汇上获益,但碳汇交易无疑对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省内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短缺的问题提供了思路。
追问二:
企业和个人能否投资碳汇项目?
“只要卖碳就能有上百万元的收入,还不加上森林产品的收入”。成都市民宁娟觉得“这个钱挣得太容易了。”
碳交易背后可观的市场前景让不少企业甚至个人跃跃欲试,希望通过投资造林,提前储存碳信用,将来在国际市场上好好赚一笔。
省林业厅造林处表示,理论上讲,企业甚至个人的确有投资碳汇项目的可能,但想要从中实现赢利的可能性极小。香港低碳亚洲公司顾问黎广德告诉记者,碳汇项目的实施从技术上看,非常复杂,比如此次完成交易的四川项目,即使是找专门的咨询机构进行操作,也花了4年多时间,巨大的交易成本一般公司和个人根本不能承受。
更大的风险还在于目前国际规则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即使是项目获得批准,要找到买家也并不容易。省大渡河造林局对此深有体会,从2007年开始着手联系买家,一直到今年才正式确定。
不过,个人还是可以换一种方式参与碳汇项目,可以买碳而不是卖碳,通过买碳来支持植树造林。
追问三:
四川有无必要建碳交易所?
不仅碳交易本身有竞争,建碳交易平台的竞争也已拉开序幕。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
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以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成立,甚至不少外资也纷纷介入。
碳交易的活跃加大了对交易平台的需求。尽管不通过交易平台也能找到买家,但平台无疑为双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项目办主任唐才富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建立的平台都不完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数量太多,在一个地区,成熟的交易平台应该只有一个。
作为既有成功交易经验,又有碳汇项目发展潜力的四川有无必要建立整个大西南的碳交易平台?
黎广德说,在碳交易全球化特点非常显著的情况下,四川没必要另起炉灶,而且以国内现有的交易量,建这个平台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