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对口援建汶川“十大民生工程”今日整体交付使用
本报汶川讯(特派记者杨明通讯员粤宣)“这么高级的床,单独的卫生间,还有各种娱乐活动,真是太"巴适"喽!”住在花园般的汶川县社会福利中心,66岁的羌族“五保户”王明辉老汉喜不自禁。
今天,包括居民住房、社会福利、防灾避灾等领域333个项目的广东省对口援建汶川县“十大民生工程”将整体交付使用。不到500天,包括王老汉在内的10万多汶川人就在新家园中迎来“
新希望”。
“广东对口支援,请中央放心;汶川灾后重建,让群众满意。”这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和汶川县委、县政府的庄严承诺。截至11月底,除映秀镇一千多户居民安居房计划在明年春节前全面完工外,汶川15398户重建新房和1296户维修加固农房均实现“三个100%”,即100%竣工、100%搬出过渡房、100%迁入新居。
科学援建:
现代理念与民族风情融合
“灾区重建必须规划先行,要将科学编制规划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认真抓好”,根据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重要指示精神,广东迅速组织200多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编制完成了《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规划》等13个乡镇总体规划,将现代发展理念和当地民族风情相融合,努力打造科学重建示范区。(下转A12版)
(上接A1版)一年多来,援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充分展现了广东理念与水平,体现了广东速度与效率。
突出民生:
82亿资金八成用于民生
广东省安排对口支援汶川县恢复重建资金达82亿元,其中80%用于民生工程。
其中,广州市负责对口支援汶川县城威州镇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总任务共28亿元,77个项目,援建资金超过中央要求的10亿元,占全省援建汶川资金总量的34.1%。对口援建城镇房屋8160套,约占全县的90%;在广东省援建工作中承担的任务最重、难度最大、要求最高。
位于原阿坝师专地块的新汶川县人民医院投资约1.4亿元,从开工到竣工仅仅用了190天的时间,克服了材料运输、工程施工等诸多困难,书写了援建工作新的“广东奇迹”。
文化凝聚:
传承历史发展“大禹经济”
汶川是大禹故里、羌藏民族集中聚居区和红军长征经过地。广州援建工作组规划建设了禹羌博物馆,打造岷江东景观休闲带、禹王中轴线、红军桥、穗威大桥、“新家园、新生活”雕塑等文化设施和人文景观,集中展示威州具有浓郁地域特色、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文化形象。
珠海援建工作组组长、珠海市市长助理陈仁福告诉记者,援建特别注重传承历史文化,利用大禹文化、羌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发展农家乐和各种旅游服务,这样才能使得绵虒镇的发展潜力大增,在完成灾后重建的同时,打好“造血”的基础。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