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区域经济

粤渝商贸 愉悦生财

来源:南方日报
2009年12月04日09:59
  重庆面南向东转37.6度,直行1500公里,即达广州,飞行时间仅需100分钟。这样的距离,非常适宜人员往来。因此,广东也是重庆出港飞行距离最近的一个东部沿海省份。

  从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开始,粤渝合作一直以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一大批具有资金优势、管理优势和技术优势的知名粤企以项目投资为主要方式,纷纷落户重庆。

  “这种往来有力地促进两地经济发展。广东是重庆市引进内资最多的省份之一。”广东省经信委统计显示,2007年至2009年9月,重庆市实际利用广东投资387.8亿元,三年分别为80.5亿元、150.6亿元、156.7亿元(1-9月),分别增长139.5%、87.2%和96.9%。

  正是这种越来越紧密的合作,让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看望重庆代表团时,以“愉悦”之情妙比粤渝合作。

  五千粤商重庆淘金

  中海地产在南岸投资150亿元国际社区项目、

  玖龙纸业在江津投资32亿元高档包装纸项目……

  当记者抵达重庆后发现,广东这几年在渝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制造业领域。

  “近三年实际完成投资分别为179亿元和127亿元,占广东到渝总投资的46.1%和32.7%。”省经信委称。

  据在重庆的广东商会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在重庆的工商经营户超过5000家,规模投资的粤商已达2000余家,规模投资项目超过200个。仅珠海国利工贸发展公司入股重庆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资金就达6亿元。

  “粤商在重庆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0万个。”广东商会介绍。

  年贸易总额超百亿

  粤渝两地的商贸流通也十分活跃。

  “年贸易额大概超过100亿元。”一家从事两地贸易的贾先生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广东从重庆调入大量的白酒、冻肉、药材、丝绸、机电产品、金属材料及矿产品等;同时,销往重庆大量轻纺、家电、食品、建材、日用品等。

  事实上,许多企业在重庆设立了分公司、销售公司、地区代理等机构。

  在重庆本地的采访发现,大批名牌产品如康佳、TCL、格力、容声、美的、乐百氏、富绅、自由鸟、健力宝、汾煌可乐、美恰乐、新中源、东鹏等在重庆享有很高的声誉,拥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

  此外,尚有几千名广东人在重庆各地开设各类商店近万个。

  一切从对口支援开始

  广东与重庆商贸往来自古频密,但广东到重庆投资是在对口支援库区之后增加的。

  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工作,是三峡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省经信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17年来,我省持之以恒地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到2009年10月止,我省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和安置三峡库区农村外迁移民实际到位资金累计约51.018亿元,主要援助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文教卫生等项目。”

  与此同时,广东的广州、深圳、开平等13市与重庆的渝北、大渡口、荣昌等12个区县结为友好对子,开展招商合作。

  佛山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梁振新告诉记者,五年前佛山市与巫山县劳动局签订培训、劳务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投资商会也已在重庆北部新区投资建设深港信息产业园,重庆大渡口区也与深圳外商投资协会委托招商,联手打造“重庆(建桥)泛珠三角产业园”。

  观察

  透视商贸“粤渝会”:广东的转型,西部的机会

  广东党政、经贸代表团赴渝,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亲自带队到渝推动两地经贸合作,消息第一时间被重庆当地媒体转载刊登,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和期待。记者在重庆走访中发现,重庆不少企业家和智囊机构专家对粤渝在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加快的步伐下加强战略合作抱有很大期待和关注。

  重庆市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勇:

  重庆建设需要珠三角现代服务业

  历任重庆市委书记都对区域经济非常重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重庆区域战略主要分成几条线索,一方面是长江沿线、周边云贵川地区以及西南一片,另一方面就是南北“两翼”战略。

  这里讲的南就是广东,北则是山东。重庆是西三角的中心,只有通过与广东的联系,珠三角和西三角两大经济板块才能优势共赢。

  重庆比较注重承接珠三角优势产业,广东有一家大型摩托车厂,金融危机时去年落户重庆。2005年,广东省在重庆的双福工业园里面专门建了一个广东工业园。此外,广东有200多家在渝企业,成立了商会。重庆市长去年还专门带领党政代表团到广东拜访招商。

  对于具体合作方向,我认为,不仅是制造业,重庆目前在打造“五个重庆”,非常需要珠三角的现代服务业,比如会展、物流、商贸。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廖元和:

  两大经济增长极的握手

  广东党政经贸团到重庆推进粤渝两地合作,实际上将对中国经济未来趋势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未来趋势是什么?一方面是扩大内需,另一方面要走出去。改革开放三十年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三十年,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应该是东西合作,优势互补,互为基地,共同外向。

  广东的珠三角地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前沿,中国东部对外开放高地,是中国现实的三大经济增长极之一。重庆现在强调要建设西部对外开放高地,以重庆、西安、成都等城市为中心的西三角地区,是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将来有可能成为全国发展未来的第四极。

  因此,重庆和广东加强合作,实际是未来中国两大经济增长极之间的握手,会形成经济发展新的格局。这个格局的影响是很大的,潜力大,影响大,取得的效益也将非常大。如果对接得好,重庆可以形成后发优势。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力:

  广东的转型西部的机会

  历史上,重庆跟广东来往比较密切,广东主要争取重庆廉价劳动力,重庆是西三角的战略要地,广东也愿意去做一些战略预备。在推动产业转移上,广东肯定是兼顾这样的使命,通过广东发展带动整个中国西南部的发展,当然也包含着重庆。

  同时,重庆的发展需要广东支持。在中国南部,珠三角是一块绿洲,当前湖北、湖南等省份都在拼命打通跟珠三角的通道。重庆要发展,做好与珠三角接轨,也是他们的战略选择。

  因此,广东高层这次加强两地经贸合作之行,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是共赢的必然选择。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辛向阳:

  两地在中国经济版图都扮演重要角色

  这是挺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广东是中国工业化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重庆本身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地区。实际上,怎么把广东发达的工业经济与重庆城乡一体化的特色结合起来,可以讨论出一些新的路子。

  国家新发布的珠三角战略要求广东成为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之地;重庆则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两地在中国经济版图上扮演很重要角色。因此,两地合作有新的动力。

  合作方面很重要的就是,合作领域上要选择互补而不要竞争。在全国起个带头作用,通过合作尝试构建国家竞争力。

  这就需要双方有个很好的探讨,这次交流合作将给探讨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比如,广东可以发挥自身现代服务业的优势,用产业市场带动新的交易方式和规模,为重庆打造第三方交易平台,帮助重庆产品“走出去”。

  双城

  重庆企业家袁礼斌在广东:

  从建筑小工到企业老总

  重庆人袁礼斌与广东结缘,始于1992年。

  1992年,22岁的袁礼斌,这个在重庆合川地区土生土长的农民娃,跟母亲借了300块钱,一个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到广东。

  到广东后幻想随即破灭。严峻的现实逼迫下,袁礼斌开始做建筑工地上的小工,修建广州老飞机场的侯机楼,之后又当过煤矿搬运工,晚上甚至在桥洞睡过。

  “我们那代人缺少财富,但是有足够的精神。”袁礼斌后来回忆说,越是困苦越是激起他重庆人性格中的韧劲。

  1995年,依靠打工积攒的5万元,袁礼斌回到重庆开创了“顺民电器”,寓意顺应民意。8年后,袁礼斌剑走偏锋,从贸易转入制造业,转战广东。他先在深圳投资了电子制造基地,后来在广州生产专业音响,还在中山黄圃镇制造生活小家电。

  对于自己创业成功的秘诀,袁礼斌从来不向同行保密,“我之前就对危机时时警惕,而我看到周围的企业只知道进攻进攻,忽略了防御。”

  成功后的袁礼斌还带动了老家一两百乡亲的创业。前年还回乡投资兴建西南地区最大的日用塑胶生产基地。

  不过,袁礼斌还是坚持要扎根广东,“毕竟是世界经济前沿地区,非常有活力有包容性。”

  这个一路打拼的重庆人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济经验,“比如这次危机中,我们反过来抓住机会,我亲自到东莞去挖日企和台企的管理团队,大大提升了公司的管理水平。”

  说到这套实用主义哲学,他认为,不适应、不成功不是别人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打工期间,我完成了思维上的转变。”

  广东企业家沈朋在重庆:

  “一辈子的苦都吃了”

  就在省外商人纷纷到广东寻觅机会的1994年,广东韶关人沈朋却是“逆流而上”。当时,沈朋受广东省伟雄集团之命,到重庆“探路”,准备在中国西部建立一个核心企业。

  1995年,为打开重庆的PVC塑胶管市场,广东省伟雄集团投资200万元在南坪建厂——重庆顾地塑胶电器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但重庆这座后来被沈朋称为“让投资者疯狂的城市”,一开始让沈朋很不好受。

  “一辈子的苦都吃了。”沈朋描述,当时没有钱租房住,十几个人挤在3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地铺一睡就是3年多。赶到半夜送货的时候,经常只吃一块钱的饭。

  气候上的适应时间还算短,文化差异需要的磨合期更长。在沈朋看来,重庆是个特别讲究人情的城市,在这里做生意,广东人得积极适应并融入。“重庆市场是我用酒精打开的。当然,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重庆现在不是这样了。”沈朋说。终于,客户被这个执著的广东小伙打动了,纷纷开始代理他的产品。

  “广东企业家的务实也给重庆带来改变。”沈朋说,一开始在重庆引入绩效考核制度,就让重庆人很吃不消,那时的重庆缺乏商业意识,认为这样的制度没有保障,风险太大,大都不愿接受。但慢慢地,广东这种相对超前的制度为当地人所接受,并带来良好的效益。沈朋认为,他从广东所带来的坚定品牌建设、高端高层次发展的思路,为他在重庆的发展形成巨大的优势。

  专题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谢思佳
责任编辑:钟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