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4日电最近,北京、上海等多个大中城市已经或正在酝酿上调水价,引起社会各界的防范关注。清华大学环境系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12月4日在接受网络访谈时表示,上调水价源于工程成本和服务成本的提高,将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关于公众审查成本和供水市场化的提议,傅涛表示,市场机制在供水领域很难实现,考虑到水成本的专业性,也不主张民众审查成本。
涨价源于成本提高在情理之中 城市水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领域,关系着民众的基本生活,因此它的价格变动吸引着无数人的眼球。为什么涨价是这次水价调整中民众最大的疑问。对此,傅涛结合我国目前水务的发展,分析了水价上调的原因。
傅涛表示,建国以来我国水务发展迅速,供水能力和覆盖能力大大提高,但整体上还存在着低质、低价的服务现状,供水设施、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在行业里都处于低水平。傅涛说:“随着我们的工程成本和基本的服务水平的成本提高,必然会成为政府和企业推动价格调整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不主张老百姓审查水务成本 各城市水价调整方法公布之后,很多人都表示:“水价上涨我们不怕,关键是企业要交出一本明白账。”关于公众审查水务成本的建议要求,傅涛表示并不可行。
水务行业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而政府是这个公共服务的主体,并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政府不仅决定价格,而且也决定了企业以什么样的形式来为公众提供服务。傅涛指出,听证会的本身并不是老百姓和企业的关系,水价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老百姓跟企业发生关系,水价上调之后,绝大部分的费用是自来水公司收取后交给地方财政,满足增加投资、增加费用的客观需求。
傅涛说:“我不主张让老百姓面对面的对成本进行审查,即使我这样的专业人士,我也很难在短期内对自来水的合理性进行判断。我对它的合法性判断的话一两天就够了,但是合理性却无法进行判断”
市场机制在供水领域很难实现 本轮水价调整,很多公众质疑是由于垄断导致,呼吁放开水务市场。关于这个质疑和提议,傅涛说:“一般的市场机制在供水领域里面很难实现,这个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自然垄断性是国际上通行的特点。”
关于水价的确定,国际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准入竞争的模式,也可以叫特许经营制度,这样实现了垄断行业效率的提高。另外一种模式就是平均成本定价。我国采用了第一种定价模式。为了衡量没有经过准入竞争的公司,发改委目前在建立一个绩效管理的评价体系。傅涛说:“虽然现在很多人反对这个改革,如果这个行业里面不进行这样的改革,我们永远没有办法让老百姓选择。我相信会有一条中国特色的、适用于水务领域的竞争机制。一旦形成以后,会有效的约束这个行业不合理的成本膨胀。”傅涛建议公众客观看待和评价水务的问题,也鼓励有关部门继续深化改革。
调整水价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 水是最基本的生活用品,所以民众对水价的敏感程度会非常高。目前北京市人均每月用3吨水,因此水费支出在所有支出里所占比例并不高。傅涛表示:“我非常赞同国家总体提高资源价值的一个总体的方向。现在我们油、电都在提高,这样有利于改善我们的经济结构,有利于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发展。”
傅涛给大家算了一笔账:水价提高0.9元,北京一年的供水量约为10亿吨,水价调整产生的费用不到10个亿,对于一个上千亿的财政预算的首都来说是一个很小的数字。傅涛说:“北京就算完全不收水费,也就是三四十亿的费用,政府也可以承担得起的。但是就会产生水资源不合理的流动,对水资源的浪费肯定是致命的。”傅涛指出,水没有溢出效应,不会带来其他的收益,所以说在政府补贴上会更倾向于会带来更多收益的补贴。提高水价实际上对整个产业的结构的调整是有实质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