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的11月经济数据显示,11月的CPI同比增长0.6%,这是今年2月以来CPI增幅首次转正。这进一步确立了我国经济已摆脱了通缩态势,经济复苏趋势明显。但这意味着预期中的通货膨胀要来临了吗?
实际上,11月CPI同比增幅转正早在预料之中。CPI同比是与
去年同期比较得出的指标,由于去年11月CPI基数达到了年内的较低值,只有-0.8%,因此,11月CPI同比转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数的原因,这使得其转正对于物价水平的指示意义大打折扣。考察环比数据,CPI环比从今年7月已经开始转正,虽然10月有所回调,不过11月,受到雨雪降温天气等因素对物价的推动作用,当月的环比涨幅达到了0.3%。
“从环比来看,中国早在今年三季度就基本确立了物价的上涨趋势,可以说,那时其实中国就已经开始摆脱通缩态势。”渣打银行宏观分析师李炜说。
而现在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都在表明物价开始进入到一个上升通道中。不过,多数市场专家和分析师对于明年的通胀水平都抱乐观的态度,市场所担心的通胀风险在明年应该还不会成为大问题。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明年的通胀水平将相对温和,全年将维持在3%左右。
他指出,明年全球其他经济体的经济恢复状况还不足以引起全球性的通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空间将是有限的,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在没有输入性通胀的情况下,而处于产能过剩态势的中国经济自身还不会产生严重的通胀问题。
李炜预期明年全年中国的通胀水平在3.5%左右,6、7月可能达到4%的年内高点。当然其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在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以及国内对于水、电、煤等公共产品市场化定价的推进力度。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也认为,2010年全年CPI同比涨幅可能在4%,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
根据货币主义的经典理论,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因。这也正是引发市场对于未来通胀担忧的根源所在。
下半年我国贷款增速已较上半年有所回落,10月和11月分别为2530亿元和2948亿元,降到了历史合理水平。但是从全年来看,信贷的高增长已成为事实。截至11月,我国今年新增贷款已经达到了9.2万亿元,创下历史最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通胀现象已经不会再成为常态。过剩的资金更多地进入到了金融市场中,而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中,这引发了金融市场和资产市场价格的暴涨和暴跌,但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物价不会有太大反应。
今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上涨或多或少也反映了这一点。
李炜认为,在经历了今年的上涨后,明年房地产市场上涨的空间将是有限的。资产价格上涨的风险将主要体现在股票市场上,在流动性仍保持宽裕的情况下,股票价格在明年的波动将会加大。
不过,鲁政委认为,过度货币供应对于整体物价的影响作用不会消失,同时其影响还要取决于未来政府的调控力度。目前基于货币供应量对于物价的滞后影响等效应,他认为到2011年这一影响会开始显性化。
当然,对于管理层而言,无论是从抑制资产价格泡沫,还是管理通胀预期的角度而言,都应该及时出手来防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