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卜庆华
一个看似朝阳的行业,一夜之间成为明日黄花,家用磁带录像机产业在全球市场兴旺40年,在中国却“别样花红没几年”。
生于1980年代的人,一生都不会忘记,童年第一次在家里看录像的快乐。但仅数年,闪闪发亮的VCD碟片很快让录像带成为古董。
昙花一现,这确实是国产录像机行业的一个集体写照。花开最盛的一瞬,属于中国华录,一家集倾国之力,为壮大中国家用磁带录像机产业而生的“世界第一录”。
华录今天仍然存在,只不过产品转向了DVD、数字电视、文化产业。华录曾经的满怀壮志早已烟消云散。
支柱产业黄粱梦
华录成立那一年,家用录像机在中国市场上生机勃勃。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在1993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79.46台,黑白电视为35.92台,录象机只有12.18台。
根据发达国家的市场经验,电视普及会带来家庭录像和重放设备的巨大需求。与之对应的是,国内录像机产业的薄弱。国产录像机在1986年只有1万台产量,1991年为27.7万台,1992年为54.32万台,1993年为114万台。
与同时代的很多产业一样,国内录像机产业也是从引进技术和组装线开始,国家统一对外招标,并以同样方式选出来11家分布于9省市的定点企业。这些企业基本处于买散件组装的水平。
为避免录像机产业出现彩电生产线重复引进的混乱局面,在国家有关部委统一协调下,9家录像机定点生产企业在1992年合资合组,实施“录像机一条龙”工程,试图建立录像机产业体系。
中国华录电子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其专门生产录像机上游元器件,产品主要供应9家投资者,收益按入股比例分配。
投产之日成末日
华录项目在1992年底在大连动工开建,以国内录像机市场每年300万台的预期需求量为依据,首期工程投资14.52亿元。
1994年6月,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与华录合作,建立中国华录•松下录像机有限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录像机生产基地。
华录的9家股东企业,为使用华录•松下公司生产的元器件,分别进行改造,也于1994年全部完成,形成280万台整机年生产能力。
中国录像机产业似乎前途似锦,但危机从天而降,VCD诞生了。在VCD机攻城略地下,国内录像机市场急剧下滑。华录的400多名员工成为大连市首批下岗者。
一夜怒放昙花谢
VCD在中国的突然繁盛,给中国视听产业结构造成颠覆性影响。华录在建成之初就被判了死刑,产能200万台,面对的却是不足50万台且正下滑的国内市场。
中国录像机产业在1994年才爬升至155万台实际产量,华录股东占其中的121万台,约占当年国内市场销量的70%。至1995年,录像机便在较量中败给VCD机。
此后,这11家录像机定点企业产品出现滞销,纷纷转产VCD或停产,华录则逐步陷入停产状态,不但要背着10多亿元的贷款包袱,累计亏损达6亿元。
及至1999年,华录依靠转型外销录像机和DVD,才实现了建成以来的第一次盈利。这或许才是中国特色。VCD诞生之时,录像机已在国外市场完成布局,产品丰富,VCD毫无优势。而在中国,VCD却既便宜,又轻巧,而且都是从零开始,占尽优势。
如今寻觅华录的九大股东:北京电视设备厂、北京广播器材厂、上海无线电三厂、上海录音器材厂、南京无线电厂、厦新电子有限公司、佛山无线电一厂、成都锦江电机厂、大连华录电子工业公司,何人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