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以拉动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这一思想被如此强调,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战略的一个重大决策,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预期下,在全球经济格局可能发生变化、国际贸易增长不可能很快恢复到危机前水平的判断下,拉动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就成为明年经济增长最大的亮点。
要使消费增长成为明年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是要使消费增长超过投资增长,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在消费概念上需要有突破传统的新思路。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实际消费增长接近17%,11月份消费增长超过15%,均高于过去7年平均14%的实际增长水平。今年全年的实际消费增长水平相信也会在15%至16%之间。
在各国消费水平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的消费市场稳定上升,对“保8”起到一个稳定器的作用。但是,换个角度思考,人们就会提出:为什么中国的消费在危机中还会稳定增长?
经济学理论认为,人们维持生存的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是具有刚性的需求。也就是说,不论危机多么严重,收入水平如何下降,失业率多么高,生存需求不会发生变化。中国消费增长呈现的刚性态势说明,中国现在的消费仍然是基本消费,是以基本的商品消费为主的消费。这也是为什么在金融危机中,中国消费呈“稳定”增长态势,但在各级政府的消费刺激计划下,也没有出现大幅增长态势的原因之一。
这里的理论和实践背景是,基本消费是商品的消费,商品消费增长是存在增长上限的。人们的一般商品消费能力受最大满足度的约束,不会无限增长。16%的消费增长,已经是8%的GDP增长的2倍。换句话说,在现在的经济增长水平下,国内的消费增长水平并不低。中国消费不足的说法在基本消费的意义上是不准确的。
两倍于GDP增长的消费增长,不能说是到了消费增长的极限,也绝不像国内外一些批评观点认为的那样,中国消费严重不足,但更重要的是在现在的收入水平下,进一步的商品消费增长会呈现动力不足,拉动内需特别是拉动消费增长就可能遭遇“瓶颈”。
如果在消费已经两倍于GDP增长的情况下,仍然把刺激内需、刺激消费政策的支持重点,仅仅定位在支持商品消费上,可能不会产生非常明显的政策效应。
比如为应对金融危机,今年我国采取的一系列拉动消费增长的政策措施,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一些地方政府采取的发放消费券等措施,都有十分显著的政策效果,如农村消费增长高于城市消费增长1.2个百分点。因此,明年继续实施相应政策不失为有效之举。
但是必须注意到,在一段时期内这项政策的效应是一次性的,继续这项政策的需求是逐渐递减的,政策效果也将成递减态势。明年除应该继续支持有增长空间的实物消费领域外,政策的注意力更值得在服务消费领域加大力度。
中国经济对于服务性消费还缺乏足够认识。我们注意到,在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大幅下降,主要是服务性需求下降。美国近年平均消费增长3.5%。金融危机中消费大幅下降,其中服务性消费下降1.2%,商品消费下降1.6%。如果说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是以投资为主,消费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那么,服务性消费增长占相当的比重是重要原因之一。服务性消费与一般商品消费不同,具有巨大的可持续增长的空间。
不论是从短期经济目标出发,还是从实现中长期战略目标的角度,中国的消费增长都需要更开阔的思路,推动消费的政策和措施不仅停留在商品的消费,还要拓展服务性消费的创造能力,在服务性消费上实现突破性发展。
(作者为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本报专家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