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警惕新一轮资产危机的可能性
来源:
新华网
2009年12月17日15:57
股市、房地产市场的价格飙升,并不等于中国经济繁荣向上,热闹背后藏着深层次的隐忧
今后中国经济的增长曲线是什么样的?我画了两条线,一条线是一个W式的走势,一条线是一个长底部的U形走势。为什么是两条线呢?这与每个经济学家对于此次金融危机原因判断的不同相关。我的判断大致上是这样的:从现象上看,中国经济现在遇到的困难是流动性短缺,需求不足,但是它的深层原因,我认为正好相反,是因为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多,使得现象和本质、短期和长期之间出现了很矛盾的状况。
2008年10月以前,中国经济遇到的问题正好相反。因为货币的连年超发、流动性过剩、杠杆化,以致在美国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很快就转化为流动性的严重短缺,需求不足。全世界的情况几乎是一样的,当然,原因有所不同。从根本上说,它是两个结构失衡共同运行的结果,就是美国居民储蓄的严重不足和中国的投资率过高,这两个相反的结构失衡互补衍生了这场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用政府的信用去取代民间的信用,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扩大需求,可以支撑整个市场不至于崩溃。从短期来看,这种由政府政策扩张需求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凯恩斯主义式的短期政策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由高度的杠杆化和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突然转化为流动性短缺、需求不足,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长期问题,短期问题是无法得到根本解决的。只靠政府撒票子,依然无法解决这个长期问题。
从统计数字上看,今年一年来经济回升很快,需求总量扩张了,支撑了经济的回升。但是,在这种经济回升中,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究竟是哪个起作用?消费没有太大增长,出口是下降的,那么显然是投资带动了增长。一年2万亿元的政府投资、10万亿元的贷款,由它来支撑了经济的回升。消费能不能起来?消费要起来,收入就要起来,收入不起来,只能靠政府发钱,政府发钱又要加税,加税的结果会对长期的个人家庭需求增长起负面作用。"十一五"规划中规定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转到效率提高上去,现在却转到内需增加上去,这在理论上是有问题的,是用凯恩斯主义式的短期经济分析来分析长期问题。
现在一些国家正在去杠杆化,去泡沫化,消除发行过多的货币。而中国却出现了一种再杠杆化的趋势,这妨碍了经济结构再平衡的实现。要解决长期增长问题,就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提升企业效率,提高增长的质量。这样就能够避免第一个V式增长出现以后又出现第二个,以致呈现W形的趋势,我们就可能实现一个虽然可能缓慢一些,但会比较稳定的回升局面。
在我看来,在现在的短期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果的情况下,应当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解决长期增长的问题上。否则我们就会出现危机发生前的那些状况,货币超发、再杠杆化,就蕴藏着新一轮所谓资产危机的可能性。现在的中国经济已经表现出一些迹象了,比如股市、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飙升,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吴敬琏) (来源:《国企》杂志)
上网从搜狗开始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