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后,金融机构方向在哪儿?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2009年12月18日07:39
王永利
危机给了金融业深刻的教训,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依然要排在银行经营目标的首位。过去十年过分注重盈利性、忽视安全性和流动性,银行的经营目标被扭曲了。经营模式上,专业和全能的讨论和实践也在继续。那么,具体到各类金融机构,各自会有怎样的方向?
对于银行业,在中长期,银行业如何发展还很难预料。一直以来理论界对于全能银行优势的假设在于交叉销售机会、收入来源的多样化、服务的共享、成本的节省等,但是危机使这些理论假设面临挑战。
因为在危机前,这些潜在的好处尚未得到实践的证实,而其风险却在危机中暴露无遗。花旗的失败使全能银行模式遭到了根本性的质疑,小部分的高风险业务可以把整个银行拖入泥潭,而交叉销售等优势体现得并不明显。
这种多条业务线并存的庞大的金融帝国模式,曾经是股东要求银行高级管理层追求的目标,但是今后股东的要求可能会转变,风险控制排在比盈利更重要的位置。如果同时监管当局也认为需要让金融机构的规模变小以便控制系统性风险,那么全能银行的模式则可能再次受到挑战,就像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一样。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近期的合并浪潮之后很可能会出现拆分全能银行的情况。
因此,合并浪潮之后银行的发展模式十分值得关注,如果不想被动地被拆分,可能银行持股公司内部的业务划分及防火墙的建设会是重点发展方向。
在重建业务模式方面,在经历了超过1.4万亿美元(甚至可能达到2万亿美元的规模)的资产减计后,全能银行及地区性银行都将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也就是自己的优势所在,而不再盲目地追求大而全的模式。
未来银行的发展模式将包括但不限于至少以下5种模式:全球银行、地区性银行、私人银行、投资银行、追求超额受益的机构(例如对冲基金和私墓基金)。
全球银行将以全球流动性提供者的面貌出现。他们将利用他们的全球网络为不同的市场、不同的资产类别提供流动性,大多数都将以全能银行的形式存在,零售业务及其他稳定的负债是主要的资金来源,而自营交易的比重将大大下降。
地区性银行将主要依赖于地区性的分销渠道。他们可能大幅度地削减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主要从事本地区的中型工商业业务及政府委托的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将仅限于与本地区有关的部分,因为他们在这方面具有信息优势。
私人银行将集中于零售、小型企业的业务及富有客户的业务品牌。与全球银行类似的是,他们也会非常注重存款负债,而与地区性银行类似的是他们也将大幅度地削减自营业务的比重,在二级市场上的参与主要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
传统的投资银行可能再度兴盛,专注于公司金融、咨询及经纪业务,并且专注于地区性市场,大的全球性企业则可以从全球银行那里获得这类服务。过去十年中,投资银行逐渐偏离了自己的传统业务,比如公司金融、咨询、经纪以及资产管理,越来越多的收入来源于自主融资(Principal Finance)和自营交易(Proprietary Trading),也就是说投资银行自己承担的风险敞口越来越大。
在后危机时代,投资银行可能会重新回到客户业务优先的模式,减少自身的风险暴露。投资者也会要求经过改造后的投资银行注重资产负债表的效率,追求稳定的现金流,而不是仅注重收入的增长。
追求超额收益的机构(例如对冲基金和私墓基金)将从其他的银行模式中分离出来,从事这些年十分流行的新兴投资银行业务,例如自营交易、股票及固定收益投资、私人股权投资等,承担超额风险(Alpha risk taker),追求超额收益。
但是,对于对冲基金、私墓股权基金及其他高风险金融机构监管的加强,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即使是相对自由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今后也将接受更为严格的监管,过去那种几乎可以天马行空的操作模式将不复存在。
相对于银行,保险公司的运营模式更为多样化,因此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程度也不同。虽然一些寿险公司在信用及股票投资组合中损失惨重,但是大多数保险公司仍然表现出良好的对冲风险的能力。总体而言,危机对多数保险企业的影响是有限的,即使一些企业受到影响,也有能力筹集资本来保证自己的持续运营。
和银行相比,保险公司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服务,收入来源也更为稳定。对寿险公司而言,其收入主要决定于中长期的储蓄市场状况,并为客户提供投资机会。但可以看到,保险公司提供的投资回报并不是非常高,主要还是以保险功能为主,这决定了保险公司在利用保费收入投资时的风险偏好不会很激进,因此,在金融危机中的损失也相对较小一些。财险企业由于其资金来源的短期性,投资渠道更为有限,因此损失也更少。
当然,也有一些保险企业损失惨重,例如美国国际集团。但美国国际集团的损失并不是来自于其保险业务,而是其投资子公司的损失,因此美国政府在救援美国国际集团,将其收归国有之后,采取的最核心的措施就是要把美国国际集团拆分出售,使其重新回归保险公司的本色。
上网从搜狗开始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