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公司报道 > 要闻快报

“烂尾楼专业户”佳兆业嬗变

来源:经济观察报
2009年12月20日12:34

  周亚玲 张延龙

  佳兆业以近乎“悲壮”的形象迈进了香港联交所——6倍PE首发,上市首日破发。同时,融创中国因为市场给价过低放弃了上市。

  这家1999年才涉足地产行业的“粤派”新军,是民营地产商的典型代表,民资背景导致常规融资渠道不畅,为了“做大做强”,佳兆业先后引入了淡马锡、CAGP(凯雷投资)等战略投资者,并与CSS(瑞信)进行了一次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工具交易。

  上市之前,这些“非主流”的融资行为在2007年为佳兆业募得大约5亿美元的资金,也正是在这一年,佳兆业开始走出广东,在长三角、北京、成都、沈阳等经济重镇布点。“走出去”之后,土地成本迅速提高导致其毛利率从2007年的40%左右逐年下降到今年的24%。

  有分析认为,这缘于其“烂尾楼专业户”、旧城改造的低成本获取土地模式无法在异地复制。转型和扩张的代价或许是所有民营地产商的“宿命”。

  “神秘”与优势

  即使是在上市成为公众公司之后,全国扩张三年有余的佳兆业依然是一家在外界看来颇为“神秘”的公司。

  由于不喜曝光,人们对这家公司的大部分印象依然停留在 “烂尾楼专业户”的程度上。

  1999年,佳兆业首次涉足地产业,接手了深圳布吉的一处烂尾别墅地块,将其改造成为综合住宅项目,并将这个16万余平方米的地块分8期项目完工,随后将所有住宅单位全部售出。

  2003年11月,佳兆业在拍卖中以约4亿元的价格击败中信深圳等公司,接盘深圳第一烂尾楼“子悦台”。

  其后,佳兆业将此项目易名为佳兆业中心,并花巨资在全城回收楼盘曾经的宣传资料,这项营销手段轰动一时。佳兆业并没有回避其是深圳最著名烂尾楼这一事实,在随后的销售中,采取了极为大胆的营销手法,将楼盘能想到的各种“问题”一一列出,并在销售大厅公示。

  2006年,佳兆业中心几乎以当时深圳普通住宅市场的最高价开盘,并在当天售出500余套。

  事实上,收购烂尾楼并非当时佳兆业获取土地储备的唯一手段。

  佳兆业曾经通过参与旧城改造获得了数量不菲的土地储备。这往往需要一个政府关系深厚的合作者,以其发展中的项目丰隆中心为例,该项目由佳兆业控股的丰隆集团和深圳城建共同开发,丰隆集团负责出资进行拆迁和项目建设,深圳城建则负责进行土地收购事项的大部分准备工作,作为回报,深圳城建享有该项目11.5%的权益。

  另一些土地储备则通过与地方地产公司合作获得,2006年,佳兆业开始介入开发东莞龙门镇的中央豪门项目,东莞市石龙镇的开发商 “东莞石龙”拥有该项目4幅地块的土地使用权证,为了节省土地转让带来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在佳兆业向东莞石龙支付了两笔分别为1.363亿和690万元的开支后,东莞石龙拿出其土地使用权证,双方约定共同开发此项目,但佳兆业享有此项目全部权益。

  通过这种节省交易税费的 “共同开发”的模式,佳兆业已经实现了对地块的完全控制。其与东莞石龙“共同开发”的帝景湾项目,也采取了此模式。

  资金与扩张

  12月9日,佳兆业上市首日,郑裕彤、蔡志明、刘銮雄以及杨受成等多位香港富豪都前来捧场。

  虽然在媒体前一贯低调,但佳兆业早已开始了低调扩张布点,一位佳兆业内部人士说:“我们已经在北京、沈阳、长沙、成都、重庆和上海等地都开设了分公司,几乎囊括了中国最重要的几大经济区域,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在北京拿地。”

  他说:“佳兆业在2006年就开始了全国化战略。”

  除了银行贷款,绝大部分民营地产商缺乏像国有地产商那样从集团公司拆借、发债等多样化的融资方式,这让他们往往无法顺利实现高速的大规模扩张,但和碧桂园、恒大等粤派地产商一样,佳兆业通过与境外投资者的一系列融资合作解决了这一问题。

  2007年11月,佳兆业引入了淡马锡旗下的Baytree、CAGP等境外投资机构成为投资者股东,这些投资机构出资2亿美元购买了佳兆业增发的约8.7亿新股,并以1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佳兆业三兄弟”所持4.3亿股份。

  粗略测算,这些投资者股东的持股成本价大约为0.23美元。尽管佳兆业在上市首日破发,收盘报3.44港元,CAGP等投资机构的收益依然不菲,账面收益超过100%。

  几乎在同时,佳兆业还与以 “对赌”闻名的CSS进行了一次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工具交易,获得了2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这项2亿美元的附带可分拆认购权证的长期贷款包括了负债、认股权证以及期权,既包含了固定债务,也有认股权证所体现的权益投资,佳兆业向CSS等贷款人发行两组共计4亿股认股权证,其行权价分别为0元和0.1元人民币,而为了保证权益投资,CSS亦向佳兆业提出了一定的财务承诺要求。

  在获得了这些境外机构共计5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后,佳兆业开始了全国布点和扩张。2007年11月,沈阳佳兆业组建,2008年,上海和北京佳兆业组建成立。

  转型和代价

  佳兆业正在试图变成一家更加“主流”的地产商。

  今年5月,佳兆业以6371元/平方米的楼面地价拿下广州益丰搪瓷厂地块,这处总价只有3.18亿元的地块却意义非凡——这是佳兆业首次通过招拍挂获得的土地储备。

  上述佳兆业内部人士说:“我们此前也在深圳参加了多次土地拍卖,但由于大部分价格过高。公司的做派一贯非常谨慎,所以放弃了。”他说,从公司的土地战略上,在走向全国后,将更倾向于通过公开招拍挂的方式拿地,“但目前依然是协议转让和招拍挂并存的局面,低成本策略性获得土地毕竟还是我们的传统。”

  一位香港地产分析师对本报说,“从2006年开始,这家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就一直为负,这表明佳兆业从那时就开始在拼命扩张。”

  扩张和 “主流化”的代价是,从2007年开始,佳兆业的毛利率逐年下降,其财务报表显示,毛利率从2007年的43.5%下降至2008年的27.9%,今年上半年则进一步下降为24.2%,已经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其内部人士认为,佳兆业以收购烂尾物业起家,和其他地产公司形成差异化竞争的还有其旧城改造的优势,“现在,原来存在的旧楼定位设计和改造上的产品能力,会依然存续;而其中面临的手续问题,在异地开发中都要重新开始。”

  上述香港地产分析师亦表示,相对普通的毛利率说明,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在未来会面临一些考验。

  他说,佳兆业以往获取土地储备的低成本模式很难在异地复制,其毛利率和纯利率皆受制于成本控制能力一般,逐步下滑,“2009年销售之土地成本为1553元/平方米,较2007年以及2008年分别上扬118.4%和2.7%。”

  选择了扩张后,佳兆业的行政开支亦出现了大幅上涨。

  此外,佳兆业的一些市场策略亦受到了分析人士的质疑,“今年的经营性现金流首次为正,这表明当年物业落成不多,为什么没有在行业转暖的档口,提前做好预判、加大开工量?这说明其决策层对市场的反应不够敏锐。”

  但佳兆业的内部人士并不同意这种判断。他说:“我们今年落成了很多新楼,楼都卖得很好。”深圳当地的地产人士也对本报说:“从市场上看,深圳目前的楼市依然量价两旺。”

  这些转型代价或许是所有民营地产商的“宿命”;而这种近乎“悲壮”的上市募资方式亦表明,郭氏三兄弟,并非宿命论者。

  

责任编辑:钟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