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日前由上海民营经济研究会主办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的转型与发展”研讨会获悉,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后,上海民营企业正在换一种活法,在转型中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和企业竞争力,整体呈健康发展之势。
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市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唐豪在论坛上表示,上海市民营企业转型提升的背景与成本和市场压力、经济转型政策引力、企业素质提升动力、金融危机倒逼动力有关。上海民营企业转型提升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企业从事的生产经营行业的转换,传统服务业向新型服务业转变,或基于原先的生产行业向服务业或新型行业延伸、拓展、渗透;二是企业生产经营功能的区位调整,主要有两种倾向:本地企业将一般的生产能力转移至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外省市企业职能机构入驻上海;三是企业在原有产业链框架内生产经营业务的延伸、调整及整合,一般是由低端向高端产品,零配件向部件、关键部件生产转变,减少或放弃部分低毛利业务,提高企业的增值能力;四是企业生产经营业务依托的技术类别、技术含量和研发能力的提升,主要由仿制向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转变,发明并实施专利技术等;五是企业自主品牌的经营、推广及尝试新的运营方式,包括经营方式、手段的局部创新,也包括全新商业模式的探索。转型提升的十种途径包括延伸、调整产业链、转换生产经营行业、生产基地外移、增强研发、营销或总部功能、调整生产经营业务,提高企业增值能力、由依靠一般加工制造能力向集聚整个技术和研发能力转变、由仿制产品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经营转变、由传统性经营模式向综合性经营模式转变、由单一股权模式向产业、风险、股权投资转变、与外资由竞争向开展新型战略合作转变、由本地化生产经营向国际化生产经营转变、由私营家族式企业向现代化公司制转变。
唐豪表示,这种转型和提升为上海民营经济带来可喜变化。民营企业这一年的表现令人欣慰。至11月底全市已有民营企业55万家,注册资金超过1万亿元,就业基本稳定。增加值比例可望达25%,首次超过外资。税收比例约占15%左右。增加值出现了两优化:民企优于本地国有外资企业;相对缩小与江苏、浙江民营经济大省的差距。过去,上海民营企业增加值与江苏、浙江相比,约有5个百分点差距,今年这种差距可望缩小。
唐豪认为,针对民营企业转型提升新情况,当前的关键一是要提供进一步促进民营转型提升的金融服务,二是要采取必要的相关措施,以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金融服务包括:引导私募基金、产业投资公司的创业、发展和集聚,在现行金融体制下,培育并增强投资银行功能,直接推动民营企业的转型提升;发展融资信托业务,以介于股权和债权间的结构性融资方式增加民营企业转型提升的资金来源;促进融资租赁的发展,增加民营企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和技术提升的融资渠道和方式等。必要的相关措施包括:整合政府的各类资源和优扶措施,集中公共资源,优化投入方向,形成以担保、贴息为主的财政支持,引入间接性、市场化、民营化机制;根据上海市产业导向和民营企业转型提升的发展需求,通过更加灵活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本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新兴行业、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加强产业规划信息发布和政策信息透明度,在民营企业实施转型提升时给予合理指导和有效服务,帮助其确定合理产业发展目标和投资方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