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迈倡议多边化上路 亚洲货币基金缺独立执行机构
来源:
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年12月29日00:06
10+3(东盟十国及中日韩三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以及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宣布正式签署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12月28日,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在网站上公布了上述消息。
清迈倡议多边化总规模为1200亿美元,将通过货币互换交易向面临国际收支和短期流动性困难的清迈倡议多边化参与方提供资金支持。在1200亿中,中日韩三国占了80%的份额,其中中国、日本各占32%的份额。“份额的分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中国日本都占有重要地位。”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明表示。
公告显示,清迈倡议多边化将强化本区域防范风险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其核心目标有二,即解决区域内国际收支和短期流动性困难,以及对现有国际融资安排加以补充。
协议规定了各国的借款乘数。清迈倡议各参与方有权根据协议规定的程序和条件,在其出资份额与特定借款乘数相乘所得的额度内,用其本币与美元实施互换。
作为主要的出资国,中日两国的乘数均为0.5,即两国能从清迈协议中所获得的救助只有所持份额的一半,而东南亚十国最高则可以达到2.5倍或5倍。
“清迈协议1200亿的盘子对于中日韩三个大国来说太小,实际上是大国为稳定区域金融所尽的一个义务。”复旦大学教授孙立坚表示。
独立机构悬念
清迈倡议最早起源于1997-1998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对于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的倡议。但由于美国和IMF的反对,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的设想搁浅。
但亚洲各国并没有停止区域合作。2000年5月,10+3财长在泰国清迈共同签署了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的协议,即《清迈协议》。
张明介绍,清迈协议的本质是在东盟10+3(东盟十国加上中日韩)框架下的一种双边美元互换安排。在清迈协议下,各成员国两两之间各自签署一系列的外币互换协议,约定在一方陷入危机时,可以向另一方申请外币贷款。
这一安排到2006年年底总体规模已经扩张至900亿美元左右。
孙立坚表示,这一安排有两个缺陷。首先,由于是双边的合作,合作所能提供的流动性支持较小。其次,参与互换的双边都陷入流动性危机时,这一安排就无法发挥作用。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清迈协议的局限也显现出来。深受金融海啸冲击的韩国,在2008年10月选择向美联储抵押借款了300亿美元,而并没有启动清迈倡议的货币互换。“清迈协议到现在从来都没有启用过。”孙立坚表示。于是,各方开始推动清迈协议的多边化。
最终,亚洲各国采用了自我管理的区域外汇储备库这一形式。2007年5月日本京都举行的东盟10+3财长会议上,各成员国根据清迈倡议多边化工作组的建议,原则上同意选择自我管理的区域外汇储备库作为区域多边资金救助机制的具体形式。所谓自我管理的外汇储备库,是指由各成员国央行分别划出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汇集成区域储备基金,再由该基金签署协议委托各成员国在非危机时期分别管理各自的出资,在危机发生时将资金集中用于短期资金救助。
张明表示,储备库实际上并非一个真实的基金池,而是由成员国提供的一种资金承诺,并且资金的管理权依然归属于各国外汇管理部门。
9年间,清迈协议完成了三大步的转变。即以双边货币互换为核心的清迈倡议,到推动清迈倡议多边化,再到建设区域外汇储备库。
而在危机时期使用储备库资金时,需要建立相应决策机制。并且为了保障借款国能够按时还款,需要对借款者的宏观经济进行独立监测。
财政部和央行的公告显示,协议规定了资金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但公告并未披露是否建立一个独立的机构来行使这一职权。
独立机构对于储备库意义重大。张明认为,东亚储备库加上独立监测实体,其实就是亚洲货币基金的雏形。
中国的选择
对于持有超过两万亿外汇储备的中国来说,在遇到流动性危机的时候,总金额只有1200亿美元的清迈倡议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但张明认为,中国在东亚区域内的贸易额已经占到了总贸易额一半,保持区域内的金融、经济稳定符合中国的利益。
同时,作为一个东亚区域内的多边机制,中国在清迈倡议中和日本同样处于领导地位。张明认为,这有利于中国在东亚区域中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作用。
而更长远来看,在清迈倡议多边化基础上,可以发展成为一个类似于欧元区的货币共同体。
清迈倡议多边化签约后,可以减轻东亚国家对美元储备的依赖,降低了进一步积累美元的必要性。
另外,东亚国家可以继续深化合作机制,建立起共同的外汇储备库。甚至东亚国家之间可以货币互相盯住,互相保持汇率稳定,最终形成区域统一货币。
上网从搜狗开始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