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央行如何给股市定心丸
央行的一举一动时刻牵连着股市的神经。日前召开的2010年央行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将大力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稳定股票市场运行,推进场外市场建设,创造条件有效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尽管言语寥寥,但已被一些媒体视为央行给股市派发的“定心丸”。但是,我看到央行作出这样的表态,却分明感到了一阵“不定心”。
说起央行和资本市场的关系,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去年上半年在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过程中出现的信贷资金的天量增长,由于经受金融风暴摧残的实体经济事实上不可能消化那么多的信贷资金,因此人们普遍怀疑信贷资金流入了股市。在股票市场上,也终于形成了行情跟着信贷数据跑的定势,信贷资金增加了,行情就火一把,而去年年中当央行提出要对货币政策进行“动态微调”的时候,马上就引起股市行情的暴跌。如果要总结去年中国资本市场的特点,与货币政策的“亲密接触”显然是一个重要内容。
尽管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说法甚嚣尘上,但由于缺少实证支撑,因此至今依然只能停留在猜测、想象的基础上。2009年股市行情的上升,其实很大原因是2008年下跌过猛所致。我国的货币政策一向严格禁止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即使有的借款人将信贷资金挪用到股市中,这也只是市场中一股并不起眼的支流,相对于目前规模庞大的股市来说,这部分资金不可能对行情的升降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因此,如果把去年股市行情的上升“归功”于信贷资金流入市场,其实带有很大的夸张色彩。
那么,今天央行表示要大力支持资本市场发展,它以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它的这个许诺呢?今年,中央政府已经明确,将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这是否意味着央行将放弃曾经宣示过的“动态微调”这一目标呢?事实已经作出了回答,就在央行工作会议刚刚落幕的1月7日,央行发行的600亿元3个月期央票的收益率提升了4.04个基点,这被市场普遍解读为央行加息的预期,A股市场顿时应声下跌,沪深股指出现了新年以来最大的跌幅。很显然,在继续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央行不可能放弃“动态微调”的手段,甚至,随着CPI、PPI指数的回稳上升,当中国经济再一次面临通胀威胁的时候,央行货币政策的逐步收紧也是可以预期的。
由于中国资本市场摆脱不了“政策市”,股市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政府经济工作中的一个政策工具,在政府为了满足融资需要而力挺股市的时候,由“动态微调”所引起的股市波动是否影响到了央行的决策思路呢?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最新报告预计,2010年度仅上海证交所主板市场的IPO就将比上年增长两倍,达到3800亿元。如此大的需求,显然对股市的流动性形成了巨大考验。现在,当央行跨越它的工作范畴,提出大力支持资本市场的工作目标时,在继续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当下,央行是否准备放松对信贷资金的监管,甚至默许它流入股市,以此来显示其对股市的支持力度?这正是我们的担心所在。当然,央行已经用央票升息的具体行动表明了它的态度,但这样一来,所谓的“大力支持资本市场发展”又难免成了空中楼阁。
我国资本市场建立初期,由于证监会等还未建立,央行曾经是市场的直接管理者。但今天,央行早已退出了对资本市场的管理,因此对于央行来说,实际上虽然可以关注一下股市,但已经没有义务为股市派发“定心丸”。既然规定了信贷资金不能流入股市,央行应该致力于消除货币政策对股市的过度影响,而不是顺水推舟地用它来作为支持或者制衡股市的一个武器。央行作为一个政策性的金融市场管理机构,应该密切关注实体经济的走向,并且继续严密监管信贷资金的流向,让银行信贷能够真正对实体经济的复苏、增长起到支持作用。做到了这一点,实际上也就是支持了股市,因为股市可以在实体经济有效上升的过程中得到支撑。而如果央行一方面大唱“大力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高调,一方面又不得不对货币政策进行“动态微调”,这反而会造成投资者对市场基本面的误判。(作者系本报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