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人士认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利好有限
■见习记者 陈艳红
1月8日股市收盘后,中国证监会宣布,国务院已原则同意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和推出股指期货品种。
这意味着,经过三年多的筹备,酝酿17年之久的股指期货终于瓜熟蒂落。中国A股市场近20年来“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单边市”格局将宣告终结。
融资融券择优试点,股指期货仍需3个月准备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证监会将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综合衡量净资本规模、合规经营、净资本风险控制等指标和试点实施方案准备情况,择优选择优质证券公司进行融资融券业务的首批试点,并根据试点情况和市场状况,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目前,股指期货前期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三年多来,已经完成了沪深300指数期货的合约设计、规则制定以及股指期货挂牌交易的各项技术系统建设,并开展了大量的投资者教育工作。在162家正常经营的期货公司中,130家期货公司已经取得了金融期货业务资格,其中111家通过验收成为中金所会员。
证监会将统筹股指期货上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发布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明确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审批股指期货合约以及培训证券公司中间介绍业务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接受投资者开户等工作,上述工作预计需3个月左右的时间。
人未下来,楼梯先响
近两个月以来,股指期货即将获批的消息多次在关键时刻扭转股市的走势。
2009年11月30日,受“164家期货公司已全部纳入统一开户系统”、“股指期货推出时机已经成熟”的消息影响,A股在连续下跌后出现普涨,券商及期货板块领涨,权重股成为中坚力量。
数日后,市场传言“融资融券试点将放缓”,沪深股市再度大跌。2009年12月23日,“股指期货只待国务院最后拍板”的消息见诸报端,沪深股指连续上攻。12月30日,市场传言“股指期货已经获批准”。
由于传闻未兑现,2010年的前几个交易日股指再度下跌。直至1月8日午盘,沪指离奇地止跌回升,顽强收红。
“从前几次市场对传闻的反应就可以看出,这两项业务的获批会刺激大盘权重股有所表现。但是股指期货只是一个投资工具,初期可能导致对权重股需求的增加,从而阶段性地推动股指上涨。但是,并不会改变股市的整体走势。”天相投资首席策略分析师仇彦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股指期货的推出对市场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华泰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慧琴也对本报记者说:“股指期货本身是中性的,其推出并不会改变股市的长期走势。”
申银万国首席分析师桂浩明也同意上述观点,“对大盘有利好作用,但利好有限。因为市场的走势最终还是要看经济形势和上市公司业绩等最基本的东西。由于融资融券试点的范围有限,对券商来说利好也非常有限。”
从美国等7个全球主要市场股指期货首次推出前后的表现来看,其长期趋势均未因此出现重大变化,但是,短期趋势除日本、印度外,均呈现了先涨后跌的走势,即在股指期货正式推出之前,出现抢筹权重股的现象,正式推出后,权重股又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上海证券市场研究部经理蔡钧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两项业务的获批将有助于推动大盘实现风格转换,但是可能无法出现2007年基于对股指期货预期而形成的大行情。因为目前的经济基本面与2007年相距甚远,而股指期货对市场而言,新鲜度也已经下降。”
17年磨一剑
了解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A股股指期货从最初酝酿到即将正式推出,可谓“17年磨一剑”。
早在1993年3月10日,海南证券交易中心曾开办以深圳综合指数为标的的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由于当时国内股票市场刚刚起步,规模小且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期指交易仅维持半年即被中止。
此后,股指期货曾多次被提出来讨论。2001年,上海期交所还曾向证监会递过开展股指期货的申请。然而,由于股票现货市场广度与深度不够、缺乏更具代表性的指数产品、市场投机性强、投资者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推出股指期货的基本条件仍不具备。
直至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股指期货的筹备工作进入正轨。
2007年3月30日,证监会发布《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和《期货公司管理办法》;2007年4月15日,《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正式施行,金融期货终获准生证;2007年6月27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发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交易规则》及其配套实施细则;2007年8月13日,股票期现跨市场监管协作制度建立;2007年8月24日,首张金融期货结算业务牌照问世;2007年12月27日,银河证券首获金融期货IB业务资格;2009年11月13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第11批会员获批,会员总量增至111家——股指期货已准备就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