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跃 然
最近,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几次公开讲话时均提到继续深化发行体制改革。毋庸置疑,市场对新股发行制度的再次改革充满了期待。按照“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仍将是2010年证监会重点工作之一。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上市公司高发行价、高发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资金等“三高”现象,以及机构在询价中“抢筹码抬高价”的现象等,已经纳入监管视野,新一年的发行体制改革可能会针对这些“病灶”开刀。
此次监管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强对询价、定价过程的监督,完善一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当前,上市公司高发行价、高发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资金等“三高”现象以及机构在询价中“抢筹码抬高价”的现象引起市场较多关注。而机构询价在发行价格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新股发行价格之所以越发越高,发行市盈率甚至上百倍,询价机构的非理性报价无疑是重要原因。
“然而,国内股市的新股询价之所以询出如此高的发行价,固然与询价机构的能力有关,与国内股市的不成熟有关,但询价机制本身也存在完善的空间。报高价者无需承担任何市场风险,最后的申购价格与机构的报价是两回事,询价机构报价再高,最后配售也是以申购价格来定。如此一来,询价机构也就可以随意报价,从而导致发行人、保荐机构、询价机构之间联手操纵新股定价。这也正是导致新股发行价格高企的最重要原因。”市场观察人士皮海洲认为。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三个因素导致当前新股定价过高:第一,炒新一族对市场和新股的过分偏好,再贵的股票也有人接盘;第二,由于庞大炒新一族的过分热情,使得打新一族有恃无恐;第三,承销商和上市公司也利用打新和炒新的热情,利用供不应求的假象来抬高发行价。
“建议新股申购、打包发行时尝试从‘少量多次’变为‘少次多量’发行,这样资金选择面就会宽,避免了由于发行节奏控制的短期稀缺性而价格太高。”李大霄表示,打新总量要控制,打包申购、发行时次数减少、包量扩大,这会使资金选择面拓宽。当然,也不能无限量发行,否则会拖累二级市场。所以,他建议计划性地发行,如一个月发一次,或2周发一次,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一次性发10只、20只甚至50只新股。
此外,引入存量发售的建议再次被提起。业内专家分析,存量发行可避免发行过多新股造成募集资金过多,同时有助于增加新股上市首日股票供应量,降低市场炒作因素,减少限售股份积累。但存量发行卖掉股份所得资金归股东个人所有,而不是归公司所有,会造成部分股东提前套现,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