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树足球雄风 振兴男儿意志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01月22日06:23
社论
中国足坛陷入了深深的震动之中。公安部门日前证实,为查清利用商业贿赂非法操纵国内足球联赛和赌球的几起重点案件事实,中国足协副主席南勇、杨一民、裁判委员会原主任张建强到案接受调查。
拯救中国足球,是一段时间来的热点话题。去年中,除了高层领导围绕足球发展的相继表态之外,更有公安部门主抓的针对足坛的“扫赌打假风暴”,且至今仍在进行。如今,足协主要领导也被要求协助调查——公安部门究竟要调查什么,南勇等人又能否全身而退,尚不得而知,但可以看到的是,“扫赌打假风暴”正在进入高潮。
足球是一项拥有巨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运动项目,为很多民众所喜爱。在中国三大球当中,足球也是最早进行职业化和市场化改革的,迄今已有十多年时间。但这些年来,足球事业的发展每况愈下,黑哨、假球、赌球成风,球员整体水平不见提升,精神状态却日益堕落,国际排名也一退再退。可以说,足球改革远未成功,与足球运动自身的发展要求及球迷的期待相比,差距甚远。
足球是一项体育运动,又是一个可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若干年前,很多人便看好这个产业的发展前景,热情地参与其中。但十多年下来,人们看到的是,与整个中国足球界状态的低迷相呼应,足球产业发展也踟蹰不前。十多年里,中国的职业足球发展经历了大起大落,足球产业从体育产业的龙头变成了被全国球迷所冷落的行业,个中曲折令人唏嘘。
靠什么来拯救中国足球?这个现实命题摆在国人面前。每一个关心足球者,都无法回避这一命题。这个命题关乎体育、关乎法治,也关乎经济,甚至在某些时候,与官员的政绩还有关联。小小的一个圆球,背后却是复杂的、纠结的人间百态。
从中国足球界的现状来看,拯救中国足球,要下大的决心,要有强硬的监管。如果将足球界的现状比喻成一个病人,则此病人在诸多问题经年累月的积淀后,病已不轻。沉疴须下重药,这是常识,关键在于,治病者要有决心下药。而下重药,就会触及到足球界中的许多既得利益。
应该说,从去年延续至今的“扫赌打假风暴”,是我们这个国家正视足球界溃烂现状的有力之举,也确实下了很大的决心。回过头看,当年抓捕“黑哨”龚建平,虽只是打了苍蝇,没碰着老虎,但也确是当时整肃足球界的一个契机。可惜,主事者未能利用好这个契机,此后更感无力回天。如今这场“风暴”,来得凶猛,也直面足球圈内种种头面人物,让人感受到了决心所在。
监管要硬,道理无需多言。中国足球之所以黑哨、假球、赌球成风,或有多方面原因,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监管无力。“扫赌打假风暴”只是“风暴”,就长期而言,中国足球的纯净不可能只仰仗“风暴”的洗礼,更需要的是建立一个公正透明的竞技环境,以及一个严惩腐败的法治环境,需要制度化的保障措施。
谈及监管要硬,必然也会牵涉到足协改革的话题。有识之士甚至曾尖锐指出,中国足球的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足协的改革。中国足协定位不清、身份模糊,集公权力机构与民间组织于一体,凌驾于各个足球俱乐部之上。同时,足协也是一个重要的利益主体。一个在某种意义上异化了的机构,如何能够担当起切实推动中国足球健康发展的重任?
中国足球界过往的很多问题,与中国足协作为一个身份模糊的监管主体作为不够密切相关。未来的改革,当要求足协向身份清晰的非营利民间组织过渡,接受国家体育部门的监督,人事上与政府官员的任命体制脱钩。也就是说,既要完善这个机构的权力约束机制,也要完善其领导者的责任追究机制。如此,中国足协才有可能不是一个赚钱的工具,回归其非营利的本性,不和俱乐部争夺利益,中国足球真正的职业化与市场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拯救中国足球,还要弘扬积极进取的足球精神。中国足球过去的沦落,不仅是指监管无力,也不仅是指赌球成风,还指中国足球的重要主体,包括教练员与球员,在很大程度上沦丧了足球精神。
足球运动是当今世界男子汉的第一集体运动。那些体魄与智慧相结合的顶尖男儿,他们在运动场上进行着空中和地面,体力、勇气、意志与协作的全面较量,融首创精神的英雄天才表演与集体主义的默契配合于一体。越是强大的对手,往往越能考验运动员各方面的极限意志,充分展现一个国家、一个团队的全面能力。真正的足球精神,就是要执着追求,充分享受这项运动所能获得的真正快乐——在高强度、高技巧的对抗中,力掀对手于马下的胜利之美。
这种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与金钱无关,与尊严有关;与生活无关,与激情有关;与游戏无关,与追求生命卓越有关。丧失了这种精神,即丧失了超越他人的勇气、丧失了战胜一切挑战的意志、丧失了追求生命极致辉煌的理想。失去了这种追求,则他们不可能成为足球场上的英雄,不可能成为绿茵场上的骑士,不可能成为万人欢呼的偶像。
这种精神不仅仅是足球精神,也是一切值得作为生命目标的大智与大勇。倘若这种精神不仅在足球场上重生,更在各行各业蓬勃生长,则中国必定能够战胜前进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并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
上网从搜狗开始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