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力:
2010年珠三角企业如何顺势而上
丁力 简历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教授。曾长期在浙江大学工作,主要从事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2002年来广东后,先后参加了《广东省“十一五”规划》与建议的起草工作,是每年一度的《广东2
1个地市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主要撰稿人。现为广东多家知名媒体的特约评论员、东莞等地政府的顾问与特约研究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表示,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广东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伊始,在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仍较大的背景下,珠三角企业将面临依然艰险的环境。珠三角企业如何在多变的形势下顺应经济发展处于不败之地?
日前,在中山大学高等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第三十七届高级工商管理论坛上,丁力为珠三角企业把脉经济走向。
□赢周刊记者 蓝云
政府要跟企业风雨同舟渡难关
赢周刊:一场金融海啸让珠三角原有的发展模式面临了严峻的考验。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珠三角未来怎么继续保持它的优势?
丁力:通过近期对珠三角外向型企业的调研,我觉得珠三角要想保持优势,应该顺应产业转移规律找准产业升级的方向。企业必须实现经济转型,而经济转型的核心难题是技术创新。在金融海啸的背景下,我建议政府花大力气帮助企业,要动真格,要跟企业一起风雨同舟。
赢周刊:珠三角是通过吸引外资进而发展起来的。现在,珠三角地区工厂林立,但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很多先进的生产技术的掌握权依然在国外。从这种情况看,继续引进外资,能否实现技术向国内的转移,从而实现经济转型?
丁力:在外源型经济模式下,技术转移比较难。当初拉美国家也想转,但因为其前期过多依赖外部力量,所以其转型有很大难度。能不能转型,要看外来经济愿意不愿意转。广东面临的正是这些外来经济没有转型动力的局面。
赢周刊:为什么这些外来经济缺乏转型动力呢?
丁力:第一,本来这些来料加工就是靠成本优势,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这些外来经济要转,比登天还难。从追求低成本转向创新型企业,这个困难和风险都很大。第二,外来经济本来就是靠技术占领国内市场的,根本不需要介入到当地的自主创新机制中来。因为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所以我们最后发现,要实现经济转型只能依靠自己,要靠我们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
推进产业转移不能“硬来”
赢周刊:现在政府非常鼓励产业转移,通过产业转移促进转型升级。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的转移并不容易,可能出现不少问题。你认为在进行产业转移中应需注意什么问题?
丁力:我认为,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防止强硬的行政干预。行政干预虽可推进产业转移,但对区域财富增长造成侵蚀。
首先,这会对原有结构下的产业发展形成重大伤害。产业转移与企业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不是一个简单的车间转移问题。一个稳定的产业结构有其内在的环境生态链,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都有可能带来生态灾难。比如东莞市虎门、大朗的服装业,必然需要印染、水洗等配套,如今将这些企业转移走,那些成衣加工企业如不跟着走,成本必然上扬,降低市场竞争力。
此外,产业强行转移会对珠三角小城镇农民收入形成损害。珠三角有很多农民收入依靠房屋、厂房宿舍出租,企业大量转移、外来工也跟随迁移,房屋租不出去,农民收入会受到巨大影响。发展工业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全民财富,如果当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再失去生存收入渠道,显然不是发展目的。如此高昂的成本,再伟大的政策初衷恐怕也会面临正当性的质疑。
赢周刊:除了产业转移,企业的自主创新也是转型升级的关键。但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政府在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丁力:许多人认为自主创新只是企业的事,实际上,自主创新需要整个社会转型来配合。比如,很多政府还热衷于招商引资,在这方面已形成政府文化,而这种文化与自主创新的文化格格不入。招商引资的好处在于周期短,见效快。一旦招到了资金,当地的GDP马上就可以上去,经济效益立刻显现,政治地位可以再次提高。但自主创新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投入一定能有成效。自主创新要能承受失败,做好付出代价而没有任何收获的准备,这与我们当前的政治文化是冲突的。所以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的转变要靠政府,而不是企业。现在企业都说,我不创新充其量是等死,而如果自己创新是找死。
民营经济没有想象中的强大
赢周刊:在自主创新方面,广东省有哪些优势?
丁力:珠三角经济目前并不是四面楚歌,比如广东的民营经济规模在全国还是具有相当的优势;此外,广东经济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有相当的积累,包括政府的财政收入,珠三角百姓的银行存款,这些都为珠三角经济下一步转型打下很好的基础。
在自主创新中,广东还是有很大优势。具体讲,第一,广东比较包容开放,对新生事物认可接受;第二,广东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已经积累了“第一桶金”,不用赤手空拳搞创新;第三,广东参与国际经济程度比较高,外资尽管不愿意配合我们创新,但实际上,我们引进消化技术的机会比内地高得多;第四,广东省有比较好的产业基础,经济发展的平台比内地很多地方要高。
赢周刊:能否为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些建议?
丁力:汪洋书记的报告中提到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的观点,我非常赞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能在三年、五年内就完成,是需要十年甚至又一个三十年才能做完的事情。借鉴我们周边的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发达国家的经验可见,当年在美国的庇护下,日本和韩国整整花费了三十多年才完成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
在国际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工业生产对国际订单的依赖仍太高,由内需推动产业发展的比例还很低,产业升级远远不够。另一方面,民营经济的发展远远没有想象中的强大,去年备受关注的“国进民退”现象在我省也存在。上述问题都是由于政府主导走得太远,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造成的。此外,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制约我省经济转型的一大因素,实现经济平衡发展整体才能真正上一个台阶。
我认为,广东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坚持五点:1.外源经济本土化;2.产业升级内需化;3.外贸出口效益化;4.居民收入最大化;5.区域经济一体化。
武广线提升广东物流业竞争力
赢周刊:你说过,珠三角的发展是靠着它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发展起来的。现在武广客运专线已经开通了,广东和内陆省份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了。这会对广东的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丁力:客运专线运的不只是“客”。武广客运专线开通后,坐高速公路出行的旅客会减少。它可以减轻其他交通方式的压力,腾出更多的空间来进行物流。毕竟,中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都还很紧张。因此,客专不仅运走了旅客,还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过去,跨国企业,如世界五百强,把珠三角定位为生产资料基地,叫岭南一隅;而长三角,则理解为长江的出海口,叫纵横南北、贯通东西。跨国大企业进入中国,往往走长三角,因为觉得河运廉价,长三角的辐射力比珠三角也要强。但对现在的珠三角来说,已经有京广线了,再加上武广客运专线,它的(人流、物流)流量会远远超过长江。我们所需要的世界五百强,随着广东和内地的联系加强,在投资地点上将有所调整。这对珠三角来说,也是个机遇。
广东也是进军东盟的桥头堡
赢周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全面启动,这是否也为广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丁力:广东可以成为和东盟发展贸易的另外一个桥头堡。中国与东盟合作离不开广东,离不开珠三角的参与,广西更多地可以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肩负起其重要的使命。从现状可以看到,东盟的金融与物流合作主要由新加坡与中国香港承担。东盟的制造业与核心零部件主要由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承担。在组装加工环节上,东盟一些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与广东的确存在着一些竞争、替代关系,但是这些在总体上是有限的。竞争是存在的,但这个竞争的定量研究表明它是比较明显的,应当看到垂直分工的不断分化,东盟一些国家不断走向专业化生产道路。
广东要借助其毗邻港澳的优势,为整个东盟及中国的经济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虽然广西被定为与东盟合作的桥头堡,但我认为在与东盟的合作当中,广东可以成为另一个桥头堡。桥头堡可以不止一个。广西是靠近越南、老挝等国的桥头堡,广东是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合作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