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准入条件或“逼死”多数钢企
■本报记者 王松才
根据去年底完成的工信部《现有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准入条件及管理办法》(下称《准入条件》)征求意见稿,2008年度产能在百万吨以下的普通钢企和50万吨以下的特钢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工信部官员表示,目前国内钢铁企业大约有300—400家,其中能达到上述准入条件的大约只有80家左右。这意味着全国约五分之四的钢铁企业将面临行业准入“生死劫”。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赴钢铁大省河北采访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发现对于工信部的《准入条件》,各相关利益方不少人持不同意见。
一个特钢企业的困惑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是钢铁企业相对较集中的一个地方,据介绍,钢铁经济几乎是当地最主要的财政税收来源。
位于邯郸市永年县的特钢企业——紫山特钢集团,是集采煤、发电、特钢铸锻于一体的国有综合企业、永年县支柱骨干企业和省市“十一五”规划鼓励发展企业,现有年产30万吨部特级质量标准化矿井,装机总容量2.4万千瓦煤矸石坑口电厂,年炼特钢20万吨、电渣重熔5万吨、锻材锻件6万吨特钢铸锻厂,职工 2200人,固定资产5.6亿元。
“国家的政策咱不反对,但搞一刀切也不太合适。”1月18日,紫山特钢总经理李敬国就工信部《准入条件》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谈到,紫山特钢是一个拥有完整生产链的综合企业,涉及到钢铁的方面主要生产各种锻材锻件和特殊钢材。以其主要产品之一轧辊辊坯为例,全国的市场需求只有6万吨左右,自己的企业产能也根本不可能超越市场需求。
李敬国告诉本报记者,他也想把特钢产品规模和产能做大,但由于市场需求限制,根本不可能做很大。
如果工信部的《准入条件》一旦实施,那么李敬国所在的紫山特钢的特钢生产业务无疑是要被淘汰的。但他表示,问题在于:五十万吨或者一百万吨的产能对于普通钢企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特钢行业来说,全国一百万吨以上的特钢企业很少。
“轧辊行业,大的企业不愿意做,小的企业做不了,只有我们这样的企业才能做。问题是做我们这个产品的全国也没几家,如果我们停产,我们的客户就需要寻求新的合作对象。”李敬国很无奈,如果自己的特钢生产关停,那么作为企业完整产业链的上游——煤炭和电力生产也要面临停滞状态。
紫山特钢年产值8个亿,由于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上缴利税最少,只有5千万元左右。永年县委宣传部的人士对本报记者介绍说,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里,紫山特钢作为永年县的财政支柱,上缴利税曾连续十几年占全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由于钢铁产能实行总量控制等原因,紫山特钢一直无法扩大自己的产能。如果《准入条件》实施,紫山特钢也只能停产。李敬国透露,自己企业的员工有2300多人,大多是永年县当地人。如果企业停产,工人失业无疑将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到底什么是特钢?这个得按实际情况说。”他对本报记者表示,希望工信部能考虑特钢企业的特殊情况,应该有区别对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是搞“一刀切”。
政策或陷僵局
河北省国资委宣传外联处处长董文艺1月14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工信部不大可能出台实施《准入条件》,有不少100万吨以下的钢企在地方都是纳税大户和就业大户,也是当地的财政支柱,而地方政府不可能轻易放弃这些企业。他认同该准入条件将遭到地方政府博弈的说法。
“地方政府可能就不会理它(准入办法)。”他说,准入办法如果真正按照征求意见稿出台的话,很有可能会陷入僵局。钢铁企业的生产许可证依然有效,银行依然在“输血”,劳动力依然在就业,税收依然在支撑财政,产品销售用户依然有需求,凭什么把企业给关掉?这种政策并不科学。
他认为,工信部可以做到不再审批新增钢铁项目,可以控制增量,但存量事实已经存在,并且这些钢企背后承载着大量的银行信贷,承载着大量职工对生活的期盼,承载着当地税收和经济发展,政府不能轻言把它砍掉。
河北省唐山市工信局经济运行处处长梅民学主管这个河北省最大的钢铁城市的钢铁行业,他于1月21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准入条件的征求意见稿以2008年的产能为标准,但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是,当年下半年刚好赶上金融危机,有些钢铁企业的资本状况不太好,或者有的资本状况比较好的也停产了,所以2008年并不能客观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能力,可能只是反映一部分。”
河北省邯郸市发改委冶金建材处处长王友田1月18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他说,工信部的这个标准划分并不科学,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关停钢企,后续问题很多,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很大。
他对本报记者表示,《准入条件》里的能耗标准很高,就连邯钢这样的千万吨级的大型钢企都达不到要求,这样的标准很不符合实际,实施起来很困难。
河北省国资委董文艺给本报记者举了个例子,以前,河北沙河有120多家玻璃企业,生产的玻璃强度不够,上级要查处。但也有政府领导表态,虽然这些玻璃强度不够,玻璃上有砂眼什么的,但总比窗户纸要强,并且在农村地区有很大的市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沙河的玻璃厂已经变成了200多家,并且还出现了3个全国领先的大玻璃企业,这就是在市场竞争中壮大做强的一个典型案例。
“只要是市场有需求的东西,靠行政力量是遏制不了的,《准入条件》没有可行性。”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