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的传闻和美国计划向银行收费的消息极大地刺激了香港股市。
1月27日,香港恒指曾一度跌破20000点心理大关,而在之后的两日,大户配合期指结算才将指数收回20000点以上。但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的多位香港机构人士表示,恒指继续向下的可能性较大,他们建议,持币的投
资者可以再等一等。香港信诚证券投资部高级经理刘兆祥更表示,他看低恒指至19000点,认为到该点位激进的投资者才可以考虑建仓。
此前3个月,当恒指上扬至23000点时,刘兆祥就一直看空恒指。如今事实似乎证明他的预期比较正确。曾在瑞信任高管的一位香港投行人士对理财周报记者称,1月初当恒指重返21000多点时,她看见80%左右的散户选择了牛证,就已经预感不妙。因为当大部分投资者选择一个方向,市场往往就会朝另外一个方向发展。
据一位荷资投行的高管告诉记者,此前收回价为20000点的牛证已被瞬间“枪毙”,接下来可能一路延伸至19100点,因为19100点至19900点,也是很多牛证的收回区间。
高盛上调香港本地地产股
一周内,香港的一众地产股和银行股大幅下跌。
中国银行(03988.HK)、
工商银行(01398.HK)、
建设银行(00939.HK)、
中信银行(00998.HK)等内银股和
保利香港(00119.HK)、富力地产(02777.HK)、碧桂园(02007.HK)等内房股跌势明显。其中内银股平均下跌5%至10%,地产股中,前期被中投入股的保利香港甚至跌了40%。
不过,在地产股成为重灾区之时,高盛却调高了一批地产股的评级。恒隆地产(00101.HK)现价约27港元,但高盛却给予其34.8港元的“确信买入”评级,而信和置业(00083.HK)现价约13港元,高盛给予其16.85港元目标价;新鸿基地产(00016.HK)高盛也给予其133.8港元的目标价。
同时高盛还上调
新世界发展(00017.HK)、恒基地产(00012.HK)和恒隆集团(00010.HK)的评级,前者由“沽售”上调至“中性”。后两者评级虽然仍维持中性,但目标价分别上调至60.45港元和44港元。
一直关注地产的高盛提高地产股目标价的主要原因是虽然目前楼价较高,不少投资者担忧有泡沫,但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相比仍有区别,一是住宅的租金上升,二是投资者的负担能力仍然健康。基于地产公司的租金收入仍有可能上升,高盛遂作出上调地产股目标价的策略。
然而,内地券商却有不同看法,广发证券(香港)经纪公司投资总监陈峰告诉理财周报记者,高盛的报告主要针对香港地产商,他在半年内依旧不看好内房股,主要是因为地产价格难以继续上升,银行收紧银根,令房地产公司向银行的借贷难度增大,对于房地产收益的预期,不少投资者也认为难以维持像去年那样的高增长率。
“种种不利因素下,内房股短期内缺少向上的动力。”陈峰说。
罕见举动:看空银行股
与其他投行不同的是,在看多地产股时,高盛却罕见地看空银行股,并且这一次,她将矛头直接指向内银股。
首当其冲的是
交通银行A股(601328.SH),高盛将其目标价从9.4元人民币下调至7.8元,其次是
民生银行A股(600016.SH),目标价从8.8元下调至6.9元。而中国银行A股(601988.SH)目标价也被从5.10元下调至4.20元,中信银行A股(601998.SH)目标价则从7.70元下调至6.60元。
事实上,据传今年4月,高盛自己仍有价值达750亿元的工商银行股票需要减持。为何此时高盛大幅下调内银股的评级呢?而在今年1月12日,央行突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是一个货币政策趋紧的信号。因为在此前的2007年至2008年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往往是央行预备加息的一个信号。
对于加息,不少券商在报告中指出,可以提高银行的息差收入,对商业银行是一件好事。
而高盛指,内地银行已面临再融资压力,而这一融资过程可能会持续很久。如果巴塞尔条约三期要求大型银行的总体资本充足率及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和8%,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增发股份受到的摊薄影响可能分别达1%和6%,而中国银行可能达15%。
陈峰也认为,加息100点以内对内银股应有利,因银行的息差收入会增加,为银行带来更多利润,但是,如果加息超过100点,则要再观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