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 中国经济复苏之路 > 大规模信贷:新的“热钱”之忧 > 大规模信贷热评

银行信贷调控不要躲猫猫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杨小刚
2010年02月04日10:21

  无论是实体产业经济还是虚拟资本市场,稳定发展首先来自稳定预期。如果预期不稳定,风险太大,人为因素太多,市场就很难形成稳定的长期发展投资,而投机和短期买卖风气就将盛行。

  目前,中国的银行信贷调控体系就面临这样的问题。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因为1月1.

6万亿的天量新增贷款,触动了监管层神经,在经历央票利率上涨、准备金提高之后,有关部门开始明确警告银行,要控制信贷增长。媒体分析认为,这是信贷调控重回行政手段的迹象。

  先是央行有关人士表态,要求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均衡投放,使信贷的投放要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既不能多给,也不能少给。

  1月26日,银监会又召集各大商业银行高层举行2010年第一次金融形势通报会议,首次官方表态,要求银行业加强信贷管理,把握投放节奏,实现逐季均衡投放,严控不良贷款反弹。

  一方面,各银行是市场参与主体,需要竞争,有赢利需求,出于利益驱动,它们希望早贷款和多贷款出去;另一方面,它们又要听从行政命令。而在行政命令方面,又存在多重需求,既要保经济适度增长,又要求信贷合理控制,还要控制新增贷款在月度、季度之间的均衡投放。货币政策调控、保增长的决心和银行追求利润、盘活贷款存量的多重需求和约束下,也真是为难了中国银行业。

  要求多也就算了,更让人迷惑的是,监管层对此不置可否,释放混乱信息。对于市场猜测的商业银行已要求停止放贷和实施差别准备金率的说法,有关部门不是说“不知情”,就是说“没有这回事”。可事实上,做的又是另一回事。整个监管层、银行和市场之间,就像“躲猫猫”一样,不公开透明的行政手段,让人无所适从、扑朔迷离。

  指令和监管的不确定性,不仅给银行信贷无法根据市场来制定计划,也让市场投资者因此饱受惊吓,证券市场近日也因为银行信贷的不确定性而“跌跌不休”。信贷松紧的靴子不落地,投资者也就难安心。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当然在于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弊端和银行角色定位不清晰的现实。

  在银行构成方面,尽管四大国有银行都进行了股份制和商业化改造,但大股东还是国家,行政干预还非常明显,离现代商业银行还很遥远。除了银监会要对它们指手画脚之外,财政部、央行、控股四大银行的中央汇金公司等部门,都可能对它们发出指令。这种监管模式,不仅使银行疲于奔命,有时还因为监管者离市场太远而不知实际情况。

  比如,对这次1月放量信贷,就存在去年年末积累的未放贷项目集中在年初发放的可能;也有可能是因为银行在争取时间,争抢主要大客户以及表外贷款转回表内等因素推高放贷量。而这些因素,都带有季节性业务规律,监管部门的突然严控,很可能造成更多企业失血和项目“烂尾”。

  在监管方式上,也存在市场化调节和行政调控混淆不清的现象。除了央行通过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保持合理流动性及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合理适度等市场化工具之外,监管层还可能会对针对信贷流速、投向、贷后资金使用状况等全流程进行监控。这种细致的行政性干预,不仅治标不治本,还严重影响银行效率。

  在角色定位方面,银行承担的使命太多。它们既需要满足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还要照顾一些国企的发展。有些行业和领域不适合商业银行投入信贷,但迫于地方政府的需要,还是不得不发放贷款。既要面对市场竞争,还要满足政治需要,于是,中国银行业只能在利率保护价下生存。赢利模式仍遵循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政府设定的存贷款利差在银行收入中仍占到85%左右的比例。

  2006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5年的保护期已结束,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从道理上说,我们的银行应该全面进入市场化阶段。可是3年多已经过去了,我们还徘徊于市场与行政之间纠缠不清,我们的保护能持续多久呢?

  其实,要改变这种无序、反复的现状并不难,只需放开民间金融,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发挥民间资本优势,让银行按自身规律进行资金配置就足够了。

  作者系青年学者

  

责任编辑:单秀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