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从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步伐
来源: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2010年02月04日02:32
⊙梁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工业不管在总量还是结构上都跃上了新台阶,已初步确立了“制造大国”的地位。但与之形成较大反差的是,由于受收入等因素的制约,我国还不是一个“消费大国”。从一般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出发,今后应着力驾驭好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变。
我国虽是生产大国,却非消费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目前经济总量已接近世界第二。有200多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一些主要产品的产量位次也不断前移。如钢、煤、水泥、化肥、棉花等已稳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现在已遍布世界各地。
生产大国还成就了出口大国。现在,我国消费品生产不仅能够完全满足国内需要,而且还大量出口,很多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30年来,我国工业品出口不仅品种在不断增多,而且档次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1980年,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额50.3%,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49.7%。但到2000年以后,工业制成品的该项比例上升到90%以上,初级产品比例则相应下降到10%以下。
与此同时,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也在力明显增强。仅机电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位的就有近40种。在家电、服装、纺织品、日用工业品等领域,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工厂或生产基地。
近年来,汽车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国汽车产销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2009年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300万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限额以上企业汽车零售额11536.5亿元,增长32.3%,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7个百分点,是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二大新车消费市场。
但是,我国虽然是一个生产大国,却还没有转型为消费大国。从居民消费率(即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人均消费水平和增长速度以及消费支出结构等指标的国际对比看,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还比较低、增速较慢、消费能力也比较弱,消费结构有待优化升级。可以说,我们离消费大国还有一定距离,尚需做出艰巨努力。
我国离消费大国还有多大距离
居民消费率的高低与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经济发展阶段和增长模式有着密切关系。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为35.3%,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1.我国居民消费率过低。在低收入国家,较低的收入水平只能用于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居民的消费倾向和消费率很高。据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至2007年,低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平均为75%,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
在高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相对也较高,消费支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2000年至2007年,高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平均为62%,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美国为70%,英国为65%,日本和欧元区为57%。
在中等收入国家,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加大,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占GDP比重较高,居民消费率不仅低,而且呈下降趋势。
2000年至2007年,中等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平均为57.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7年间下降了5个百分点。其中,俄罗斯居民消费率为49%,略高于2000年的水平;巴西则从64%降到61%;我国从46.3%降至35.6%;印度也从64%降到54%。
与“金砖四国”的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消费率明显过低。
2.我国居民消费规模较小、增长缓慢。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要明显低于我国GDP总量的国际地位,增速也慢于GDP增速。1990年到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和人均水平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6%和6.6%,比同期GDP和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低2.4个百分点。两者之间的差幅呈扩大趋势。
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增速慢于GDP增速的差幅,从1990年至2000年的2.3个百分点扩大到2000年至2007年的4.8个百分点;人均水平的差幅,从2.2个百分点扩大到3.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支出水平低、增长缓慢,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
3.我国消费与人口比重与国际水平相比很不相称。据测算,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1/4,但消费总量却只占世界的4%,两者对比,明显不相称。主要原因一是城乡和地区消费不平衡。二是消费者后顾之忧比较多,这也意味着消费潜力很大。现在中国人存在银行里的个人账户总额达两万多亿美元,只拿出1/10来消费,就有2000多亿美元,那就会对中国与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从以上分析看,我国已是生产大国,但要成为一个消费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采取措施加快向消费大国转型
我国要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从产品大国到品牌强国,根本办法是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而要扩大居民最终消费,必须改善国民收入分配,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
第一、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
随着经济不断增长和消费潜力的进一步挖掘,我国有望成为世界主要消费大国之一。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要从多渠道、多领域、多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要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等措施,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消费比重,促进最终消费不断扩大。
一是要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通过立法等手段,提高劳动者报酬在GDP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特别对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设立最低工资线,保证劳动者应有的收入。而在再次分配中,要通过社会保障收支、转移支付等再分配形式,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二是要增加广大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让愿意花钱的人有钱可花。可采取的有效手段就是税收工具。通过提高征收高收入者的税收,把一部分财政所得转移给低收入者,提高这部分高消费倾向的社会阶层人群的消费能力。
同时,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要优先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情况。由于低收入群体数量庞大,消除他们在消费方面的后顾之忧,将有利于刺激和扩大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应考虑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进行补贴的长效机制,把补贴制度长期化、规范化,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低收入者能及时得到补贴资助。
三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加大促进农民消费的力度。要采取有效办法,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加大拓展农民消费的力度。尤其要将适合于农村消费的产品送到农村,有效刺激和扩大农民的潜在消费欲望,提升农民的即期消费需求,使农村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第二、要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缩小收入差距可以有效扩大居民消费。对于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消费需求不足,要通过税收与转移支付等手段,建立财富二次分配机制,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障最低收入。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以期缩小日益扩大的居民收入差距,提高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通过完善税收调节机制,逐步缩小行业间、各阶层间居民收入的差距。
第三、要进一步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比重。
目前我国拥有财产性收入的人口比例并不高,大多数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要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首先是要让他们拥有财产。要健全资本市场,营造一个更加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要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加强证券公司的规范运作。要鼓励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第四,科学引导、鼓励居民更新消费观念。
适度、理性地扩大消费与我们崇尚的勤俭节约优良传统并不矛盾。消费目的在于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要引导居民培养科学消费、理性消费、健康消费、安全消费、绿色消费、节约型消费、可持续消费的理念,使人们逐步做到“有钱消费、敢于消费、善于消费”。
在从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的过程中,对于老百姓的消费模式要鼓励由趋同化向多样化转变;消费结构要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化;消费方式要由自我积累型向消费信贷型发展。
从我国经济目前的发展水平看,尽管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可以预言,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消费大国不久将会实现。
(本报特约撰稿人、高级统计师)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网从搜狗开始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