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超在《信报》朴素狭窄的
以5000港币起家,到现在拥有近两亿的身家。在这个过程中,不做实业,只靠投资。在香港,他被称为“平民股神”和“草根股神”
在曹仁超先生面前,你会觉得拥有财富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
从他的嘴里,总是能听到“发达”、“赚钱”这样的字眼。女儿读到硕士,不想继续读了,他觉得很开心,因为在他看来,读太多书也未必能发达,他会拿李嘉诚、李兆基还有自己来举例,说明读书和发达之间并没什么必然关系。
他的一生宛如一部TVB的电视剧:一个内地来香港的小孩子,努力打拼、刻苦上进,加上天赐机遇,得以实现亿万身家。在他的故事里,有和金庸、林行止的恩恩怨怨,也有人至耳顺之年、最终投身慈善事业的回归之举。
他以5000港币起家,到现在拥有接近两亿的身家,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做实业,只靠投资。
只有中学学历的他,在香港第一财经大报《信报》上开设了“投资者日记”专栏,这已经成为香港普通投资者的指南。
在他的专栏里,从来不忌惮分享自己失败的故事,当然更有成功的例子以及对整体趋势的看法。老曹摸索出一套曹氏“趋势投资法”,也因此在香港获得了“平民股神”、“草根股神”的称号。
面对这些称号,总是笑眯眯的曹连连摆手,直呼“不要相信我”,“我也会看错,但我会找很多理由支持自己的看法。”
即便在香港,曹仁超先生也未必是最成功的投资家,但他的身上却镌刻着一代香港人的共同记忆。
他就是一部粤语片式的传奇。
你若做工,我就不嫁给你
老曹被香港媒体冠以“平民窟走出的股神”,但这个股神却有着一个显赫的家族。
1947年,曹仁超出生在上海。他的祖父是英美烟草公司在中国的总代理,堪称大买办家族,因为厌恶国民党的统治,最后选择了留守上海。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曹仁超未曾感受到家族的富贵,却赶上了时代洪流的巨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国内政治环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祖父安排曹仁超父亲一家前往香港,这有着“避风头,看形势”的味道。却不料风云突变,大陆开始公私合营,家族资产一夜蒸发。
在香港,曹仁超一家也“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父亲病故,老派的祖父担心儿媳妇带着家族的股票嫁人,于是收回了曹父在香港的股票。
母亲带着3个儿女和一万元存款开始挣生活。她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至少接受完中学教育,3兄妹只好开始顿顿一碗鸭血、半斤豆芽、两砖豆腐的生活。
多年后,已经是富豪又热爱美食的曹,绝对拒吃高档法国大菜里的血鸭。
孤儿寡母的日子并不好过,隔壁阿姨丢了件金饰,找不到便来搜他的身,理由是“你家这么穷,偷金也是迟早的事情”。类似的事情还很多很多,邻居丢了包公仔面,都会先来曹家算账。
身为长子的曹仁超受不了这种遭人轻视的生活,中学毕业后即闯荡社会,把读书的机会留给弟妹。他的弟弟,后来成为在香港很受人尊敬的港大医学院的名教授。
1949之后,很多上海企业家南迁香港,纺织业成为上海人集中的行业。曹仁超自然进了纱厂工作,随后又转到假发厂。
这两段打工日子都没坚持多久。曹仁超发现,这样在工厂里上班,看不到发达的希望——在40多度的气温里光着膀子、只穿大短裤苦干一天,只能挣到一份血汗钱。
更重要的是,他结识了一位女朋友(现在的太太)。他感觉这个温柔的女孩很像自己的母亲,于是他对女孩说:“我现在开始追你,追到娶你为止。”
得到的回答是“黐线”(粤语,意为神经病)。
曹开始了自己的疯狂追求,很多年后,他又把这股拼命精神用在了分析股票上。
女友终于被他打动,条件是不能在工厂做工,而是要打一份穿西装的工。
变身“超人曹”(曹仁超)
在朋友的介绍下,老曹带着对女友许下的富贵承诺——“去希尔顿吃饭,上半岛食雪糕,搭的士入龙华吃烧乳鸽”,开始进入证券业,先干学徒,从擦桌子打开水做起。同时他还在外面帮人打字、教英文。
他确实做到了,但薪水只能支持半个月。年轻人对金钱没概念,老曹必须得找点赚外快的事情再干干。
机会出现了,证券公司的资料室里有很多年报,都是英文的。英语很好的曹看完之后和客户侃侃而谈,得到赞许后他觉得“这或许是条路哦”。
于是,他开始给报社投稿,最终得到《明报晚报》编辑林山木的青睐,用了几篇之后相约面聊,颇为投缘。
林山木,这位英国留学归来的潮汕才子,后来有着另一个响亮的笔名——林行止,他以专栏而闻名,在金庸退出传媒江湖后,被称为“香江第一健笔”。
老曹的真名“曹志明”,曹仁超这个笔名也来自林山木——林惊讶于曹照相机一般的记忆力,对财报当中的数据能过目不忘,于是给他起了笔名“曹仁超”(即“超人曹”的反读)。
林山木后来和《明报》老板金庸在办报理念上产生了分歧,开创了香港最好的财经报纸《信报》。几年后曹仁超也追随而至,随后入股5%。
林行止的政经专栏和曹仁超的“投资者日记”专栏,成为《信报》闻名香江的两大品牌专栏。
多年之后,《信报》被出售给“小超人”李泽楷,林曹两人随着林山木的一篇专栏而分道扬镳,令外界唏嘘不止。
成败间悟“势”
曹仁超有过两次惨痛的投资失败的教训,而他也从来不忌惮分享给外界:
第一次,他在林山木介绍的一家投资公司工作,市场上有大量的消息,他跟风之快可以达到一天成就27单。买的是什么股?不知道。只是市场消息这么说,而且也赚到钱了。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曹仁超判定这是大利好,当时他已经拥有20多万资产,加上港股走好,他又借了20多万,拿着50万全部杀入,却没想到3个月就亏到只剩8000元。
遭遇平生第一次最大打击,老曹倒是沉得住气,还依然请公司职员去浅水湾大吃。他的理念是:明朝再来过,关键是要趁年轻豪一把,30岁之前大可以进取一点,反正身家也不大。
一年多之后,曹仁超卷土重来,身家又有了50多万港币,那时候香港普通人的薪金才300港币。
有了这么多身家,到底怎么来的,还是不清楚,但这段时间他读了很多关于技术分析方面的书。
到了1973年,他在港股1200多点时开始担心是不是出现泡沫了,但老板觉得没问题,对他的犹豫感到不满,换人另做,将全部身家3000多万投入股市。
1973-1974年间,中东石油危机爆发,原材料价格上涨,全球经济衰退,股市大受打击。恒生指数由最高时1775点暴泻至1974年12月的150点,跌幅高达91.55%。
老板破产了,曹仁超在菲律宾开始了自己的蜜月,他觉得自己的头脑实在太灵光了,却没想到自己马上就要迎来最为惨痛的经历:
他买入和记洋行,当时和记从38元一路跌到7元,他觉得时候到了,从7元一直买到1元。直到有一天朋友告诉他“和记明天就要破产了”,他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多么大的错误。
那一夜,他没脸回家,在海边反复徘徊,想到自己除了炒股票什么都不会,眼睛近视,连的士司机都干不成,公司又刚刚倒闭,直到想起家中的妻女,才拉回了跳海的心。
几经股市磨难后,曹仁超总结出了自己的心法——“把准趋势,追涨杀跌。”
这种迥异于常人的思路,让他获得了丰富的回报:比如1997香港回归之前,他曾经看好香港房地产市场,购入大量地产股,最终赢得30倍以上回报。
在挑选股票时,他独创了“牛眼投资法”。他认为,在先行把握市场大趋势的前提下,挑选在一段时间内具有相当大潜力的行业,再从中挑选升幅潜力巨大的二线股。理论上,5年内只要射中牛眼6次,每次获利100%以上,就算最初只有万元本金的投资者,都可以坐拥百万元资产。
1971年和1974年的重大亏损之后,曹仁超学懂了止损。“止损也许会错过了赚大钱的机会,但是它令你不会再一次失去大部分的财产。”
至于“追涨”,他的看法是不要轻易言退,只有这样才能赚取最大利润。
曾有一次,他从媒体上看到胡锦涛主席要支持造船业,就在一块钱的价位买了中华造船业,“赚了200%之后我已很开心离开,后来发现原来可以赚大约25倍。”
在他看来,投资股市如同打仗一样,先要做足功课,看准大趋势,并制定战略,将技术分析和基础分析充分运用,再配合眼前形势,严守纪律,临危不惧,方能胜出。
富爸爸和笑爸爸
给《明报》写稿的时候,有一次同事间聊起老板的作品《鹿鼎记》,他好奇问了一句:“这个韦小宝啊,是我们新同事么?怎么不介绍给我?”
同事狂笑而去,他还在纳闷。
生活中的曹仁超是一个相当“无趣”的人,打过一天的高尔夫就再不去了,一生最大的乐趣就是炒股,看各种相关材料。
每天早上7点半起床,看CNN等财经新闻,再上几十个国内外网站,才开始下笔写稿。
现在的曹仁超,已经进入半退休状态。回首来时路,他发现拥有巨额财富之后,回馈社会更重要,“西方人认同回馈社会,以赢取别人的尊重,我希望中国人亦早日进入这个层次,不以物质夸耀财富,而以自己对别人的帮助,去标榜成就。”
他把财产作了处理,除了留给妻女的那一部分外,剩下的资产都要投到慈善事业中。他的精力也逐步用在了慈善上,“北京农家女”项目就是他的资助对象。
香港的“散户股神”开始渐渐归隐。在这位追求趋势的投资者看来,“中国正在行大运”,他现在又开始苦练普通话,尽管会让内地记者听到抓狂。
在给女儿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中国鲜见有作家发达,所以太多小说强调金钱带来的烦恼。他们误以为烦恼与财富有关,但其实问题的重点,在于我们对金钱的态度!不论你是股票市场的赢家抑或输家,均须明白:没有金钱,我们很难感到幸福,因此人人必须拥有一定财富才可快乐。惟金钱达到一定水平后,更多的财富并不能带来更大的幸福感,则是事实。”
曹仁超认为,人生最大的投资,其实是投资于子女身上:当一个明白事理的父亲,做他们的导师兼好朋友,拥有幸福的家,做个“笑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