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民生经济

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解读国产电影“黄金机遇期”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2月09日15:31
  “去年的成就是多年来厚积薄发的结果。不是我们的绝对指标多么辉煌,而是中国电影的运行趋势让人感到欣慰”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韩冰

  “今年1月份,我国的电影票房估计能超过10亿,从2月份开始,国产电影票房将继续占据主流。”1月26日下午,国家广电总局电 影管理局局长童刚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我觉得今年还会出现拥有4亿、5亿票房的国产片。国产电影的票房会继续保持上升的势头,这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2009年,中国主流院线的票房收入达到62.06亿元,同比增幅达到42.96%,并连续6年平均实现30%以上的市场增幅。主流市场新增影院142家,新增银幕626块,平均每天增加1.7块银幕,全国主流院线银幕总计达4723块,比2003年提高了近3倍。

  2003年2月,45岁的童刚成为新中国近50年来最年轻的电影局长,亲历了7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一路狂飙。“很少接受媒体采访”的童刚表示:“这些数据的增长速度在世界电影史上都属罕见,只要我们保持这一增速,中国电影产业规模将会实现巨大的跨越。”

  《阿凡达》并非不可逾越

  《瞭望》:正在热映的《阿凡达》您看了吗?感觉怎么样?

  童刚:我在审片的时候就看了,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影片。首先,《阿凡达》呈现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技术上的新奇,IMAX美轮美奂的银幕效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有,它的价值取向符合人们的审美期待。

  通过这部影片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首先,数码时代会给电影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老百姓对高新技术的认同,让人坚信电影是电视等其他娱乐形式取代不了的。

  第二,主流的价值观永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阿凡达描述的主题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感受到了正义的不可战胜,以及深层次引发对未来环境问题的思考。人类的普世价值观是沟通的基础。

  第三是创作者本身尊重艺术的创作态度,十几年磨一剑,更值得好好学习。不像国内有些刚入行的电影人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恨不得一年磨几剑。这是极不可取的态度。

  《瞭望》:截至1月24日,《阿凡达》在国内票房已经超过1亿美元,成为内地市场第一部票房超1亿美元的影片。您会不会觉得有点遗憾?第一部票房超1亿美元的不是国产影片。

  童刚:《阿凡达》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但我们也不要妄自菲薄,毕竟我们的起点不同。《阿凡达》制作和营销成本是5亿美元,前不久上映的《十月围城》只有2000万美元,是《阿凡达》的1/25。但在国内市场上,《十月围城》也有3亿人民币的票房,按性价比来说,国产影片也有自身的优势。

  而在我国的农村市场,观众对国产影片的认同度要大大高于进口影片。《阿凡达》并不是我们永远不能逾越的目标。况且像《阿凡达》这样的影片对我们也有促进作用。最近我听说很多影院急于补充3D设备,对促进我们影院改造,增强观众对电影的兴趣,都不无裨益。

  也许在一段时期内,卡梅隆给我们设了一个很难逾越的门槛,但我们寄望于未来。我坚信,在中国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影片最终一定是国产电影。

  保守估计明年票房过百亿大关

  《瞭望》:2009年,全国主流院线票房收入达到62.06亿元,同比增幅达到42.96%,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去年的“井喷”?

  童刚:从2003年10亿元票房起步,连续6年平均增幅超过30%,市场总量相较2003年提高了6倍。社会对电影的关注度明显增强,国产影片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应该看到,去年的成就是多年来厚积薄发的结果。客观地说,我们过去的基数比较低,因此不是我们的绝对指标多么辉煌,而是电影的运行趋势让人感到欣慰,让人看到了希望,良好的发展环境、巨大的市场潜力让我们有了憧憬未来的信心。

  从长远看,我们真正的观众还在尚待开发的二级市场和农村市场。农村观众95%以上看的是国产电影,有庞大的观影群体。《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以后,各级政府关心电影、支持电影的力度也会增强。我们希望,将来要在没有电影院的地级市、县城、有条件的乡镇,都拥有自己的数字影院,让广大群众不同层次的观影需求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瞭望》:您在去年提到“目前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最佳契机,中国电影年票房将在三年内突破100亿大关,主流院线银幕数将突破10000块”,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童刚:电影产业化的政策还将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形成电影产业发展强有力的政策和保障;近几年几项主要产业指标的提升比例和规模,使我们对电影产业的发展态势有充分的预计;社会各界投资电影的热情仍然在持续升温。

  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已基本形成了多种主体投资、多种经济成分经营、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崭新格局,进入到快速、健康、繁荣的发展轨道,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亮点,成为文化产业的支柱性力量。

  据我们目前的掌握和预测,每年都会有一批具有相当市场号召力、可产生较高票房收益的影片持续不断地涌现。以今年为例,目前正在上映的《孔子》《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还有蓄势待发的《锦衣卫》《苏乞儿》《全城热恋》《大兵小将》,以及会陆续在市场推出的《杜拉拉升职记》《东风·雨》《狄仁杰》《唐山大地震》《叶问2》《让子弹飞》《赵氏孤儿》《功夫梦》《新少林寺》《精武风云》《剑雨江湖》《西风烈》《山楂树之恋》等,都是可以预期将产生较好票房的影片。现在还在积极策划与筹备,拟在明后两年推出《建党大业》《辛亥革命》等主流大片,相信也会给观众带来惊喜。《建国大业》的巨大成功表明,此类影片只要找对路子、运作得当,就可能产生非常好的市场收益。有鉴于此,乐观估计在今年,保守估计在明年,我国电影票房就会突破百亿大关。

  影院是电影产业的基础性设施。我们现在拥有4700多块城市银幕,而美国的银幕数量已经达到3.6万块,是我国的7至8倍。这种巨大差距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潜力。银幕数量的快速增加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我们现在是产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要借势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家的文化名片,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也是传承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我们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急需大大加强。虽然这几年中国电影在国际上频频获奖,但是还没有真正打入到国外主流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电影不仅要得到国内观众的认同,还要得到世界观众的认同,这才是电影强国的标志。

  逆势上扬背后的政策推动

  《瞭望》:去年,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呈现V型反转,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对于电影产业的发展,有没有什么积极的推动和扶持政策?

  童刚:去年8月份,国务院印发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很多内容都与电影相关。

  1月21日刚刚由国务院下发出台《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中国特色电影产业发展道路的总体构想,提出了以繁荣内容产品和加快产业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化基础设施为依托,以科学管理为保障,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一、大力繁荣创作生产;二、积极培育新型企业;三、继续扩大院线经营规模;四、大力支持城镇数字影院建设;五、鼓励加大投融资政策支持;六、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七、全面加强公共服务;八、努力增强国际影响力;九、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十、大力加强队伍建设。

  这些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有效调控中国电影产业的实际情况,不仅对于克服金融危机的困难,也对于未来几年中国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瞭望》:《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力争到“十一五”末期,“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现在进展如何?这个目标是否能够实现?

  童刚:今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的第五年,“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已经接近完成。我们在此基础上准备赋予新的含义,即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一村一个月放映一场数字化电影的公益性目标,有条件的地区还要积极推进从露天场所放映到数字影厅放映的过渡。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国家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之一。自2005年起,国家财政开始加大投入力度;近几年来,伴随着迅猛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的技术试验取得重要成果,国家广电总局作出了农村电影工程向数字化迈进的重大决策。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农村已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18条,数字电影放映队28730支,落实了2009年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场次补贴专项资金3.3亿元,共放映农村电影781.0334万场,观众人次达18.15亿。依此发展速度,2010年将完成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所提出的全国每村每月放映一部电影的规划目标。当然,我们说的完成是“总体完成”,实际上这个工作,全国还不太平衡,地区差异和工作开展情况还有一定差别,不排除部分农村达不到每月一部电影,而部分地区又多于每月一部的情况。

  从“寓教于乐”到“三性统一”

  《瞭望》:要实现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现在哪些方面工作还不够?

  童刚:眼下更主要的还是立足国内市场的拓展,着眼国产电影的发展空间。中国电影首先是为中国观众服务的,让中国观众满意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这些年国产电影有一些改进,但要做的工作还不少。

  电影提倡“寓教于乐”,我们传统上更习惯于“教”,而这些年强调“三性统一”,即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结合,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只有价值取向积极,又有市场认同的影片才有生命力。最明显的表现是较早前投放市场的一批上座影片,或多或少几乎都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有些还是极其苛刻的批评。我个人认为这些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和提高。

  可喜的是近两年来有些影片,如《建国大业》《十月围城》《梅兰芳》《集结号》《风声》等,在“三性统一”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观众的认同度越来越高,这是我们乐见的现象。当然整体上看,现在电影创作质量仍然需要好好提升,部分国产商业大片题材雷同,风格单一,回避当代生活,缺乏现实意义,远离大众意识;部分影片存在思想意义浅薄、艺术表现平庸、制作水平粗糙等问题。这应引起足够地重视。

  《瞭望》:去年《变形金刚2》《建国大业》《2012》三部影片集体跨过票房4亿元大关,其中两部是美国影片。今年年初又有《阿凡达》。国内市场上,国产电影和进口电影的竞争态势如何?

  童刚:民族电影如何在全球化时代生存与发展,一向为很多人所关注。我认为,拓展并创造民族电影的发展空间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必须正视同进口影片的激烈竞争。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电影的渗透力是惊人的,几乎遍布五大洲的各个地域。如果不采取自强措施,世界上所有的电影市场可能都被美国占领了。

  我国台湾地区在放开引进美国电影之前,每年有200多部的产量,电影业非常红火,这得益于当时对进口电影拷贝有所限制的政策。但是市场开放之后,引进美国电影的拷贝数就逐年增加,到现在达到了60多个。如今美国影片已经占据了台湾地区90%以上的市场份额,我认为这种结果的出现是不幸的。

  中国大陆现在对于好莱坞还显示出了一些对抗和抵御的能力。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每年进口20部分账影片,但是我们提出,在进口的20部影片里面有美国影片,也要有其他国家的影片。这个政策为我国民族电影的发展赢得了一定的空间。近几年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保持在55%以上。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差距,争取靠实力赢得更高的市场分额。

  曾感到无路可退了

  《瞭望》:您在电影圈里摸爬滚打了28年,最早是怎么进入这个行业的呢?

  童刚:1982年7月我从复旦大学毕业,那时候大学生还是包分配的,自我选择的权利不多。我被分配到了当时文化部下属的中国电影公司。对这个结果,开始没有准备,但想起来挺有意思的。我上大学的时候就酷爱看电影,8分钱一场的周末电影,场场必到。那时候觉得看一部好电影是特别大的精神享受。《少林寺》《追捕》《魂断蓝桥》《百万英镑》等经典电影让我至今回味无穷。

  《瞭望》:您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曾任中影发行公司经理、西安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中影公司总经理,与那时相比,现在电影产业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童刚:最大的变化在于机制!那时候是计划经济、事业机构,而现在则走上了市场经济、产业运营的道路。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电影在计划经济的举国体制时代,曾经创造过293亿人次的年度观影纪录,至今仍未打破。电影在那个时期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随着多元文化消费方式的兴起,电影事业一度走入低谷。

  1993年4月我从中影公司调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在厂里分工负责财务、发行和合作制片工作,但因为发行影片连年亏损,1700多人的大厂,财务的账面资金还不足20万元。到厂的第三天,厂长就安排我回原单位借款。

  上世纪90年代,国有制片厂都举步维艰,影院纷纷倒闭,为求生存改造成歌舞厅、娱乐城的比比皆是。电影行业曾尝试打破影片统购包销,实行自产自销的市场格局,但对电影行业整体定位仍未改观,这些改革措施也没有引领中国电影整体性走出低谷。

  《瞭望》:2003年2月您被任命为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那时候情况怎么样?

  童刚:那正是美国电影强势出击、风头正旺的年代,很多国家的民族电影工业受到美国电影的影响,一蹶不振。我国电影市场也受到了冲击。当时电影行业又赶上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适应期。电影产量和票房收入都不乐观。1997年至2002年,我国电影的故事片年均生产不足100部,年均票房收入不到10亿元,其中大部分还依赖美国的分账片。这种局面让人感到无路可退了。

  党的十六大召开后,电影产业化改革开始全面实施。制片改革“降低准入门槛、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审批程序”;院线制改革减少了发行层次,优化了产业结构;推进国有集团化改革,调动民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城市多厅影院兴起,推行农村数字化放映……这7年中国电影一直在产业化的道路上摸索,到今天的状况,可以说是在好的政策指引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电影界全体同仁人努力奋斗的结果。

  《瞭望》:作为一名观众,您最喜欢什么电影?

  童刚:《沉默的远山》,你看过吗?我觉得不错。其实每年有不少好影片由于各种原因无缘同观众见面。希望媒体的朋友能帮我们出出招。最近的《十月围城》《孔子》,还有《建国大业》《梅兰芳》《集结号》《英雄》……观众喜欢看的我都喜欢。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丁芃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