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正是提高劳动待遇的契机
新年伊始,沿海不少城市出现用工告急:深圳大量需要制造业工人,广州节后三大行业缺工15万,东莞缺工过百万,沪苏浙闽岗位充裕急缺工人……一时间,“用工荒”再度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一个话题。(2月21日《武汉晚报》)
这些年来,沿海地区用工潮堪称潮起潮落。从往昔波涛汹涌的“民工潮”,到如今令人始料不及的“用工荒”;从去年经济危机中不少企业跌入低谷、大批裁员的“民工慌”,到如今触底反弹后的用工短缺……节后“用工荒”已不是今年特有现象。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用工荒”的出现,标志着经济迅速复苏、加工贸易的回暖,这确实是一个好兆头。
当这个喜忧参半的“用工荒”横亘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也不得不反思―――中国号称“世界的加工厂”,一向被认为劳动力资源充沛,为什么这些年来,屡屡会出现用工短缺呢?
工资缺乏吸引力和劳动条件差是普通工人短缺的主因。据调查显示,外来工的绝对收入多年来增长极其缓慢,尤其是一线普通工人,多年来的月工资收入一直徘徊在500-800元的实际收入水平,有相当部分外来工的收入水平只能维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加之一些企业多年来,一直存在非法用工现象,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者比比皆是,员工的养老、医疗、工伤等福利待遇无法得到落实。这就导致了一些有技术专长的人才流失。
面对这些情况,一些有志之士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就在今年春节前,广东东莞、中山等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留人的呼声甚高。1月份在东莞市的“两会”上,就有代表、委员进言,东莞最低工资标准应由现在770元调至900-1000元。中山市一些商会也建议,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上调30%。如果一味维持低工资、低福利,只能让外来务工人员流向其他城市。正是因为“用工荒”存在,也给提高劳动待遇带来了契机。
加之新生代外来工素质的提高,他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满足于解决基本温饱需求,而是希望通过打工能够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如果收入原地踏步,该享有的社会保障得不到满足,那么,他们就不会像父辈那样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从这个意义上说,“用工荒”不仅仅反映的是企业福利待遇的市场较量,也是告诫企业在经营理念上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这些年“用工荒”的反复出现告诉我们,这并非是一个“无解的斯诺克”。如果企业能够在保证员工收入的基础上,体现出他们的精神需求和自我价值,并提供一条向上提升的通道,从而让他们看到更多的希望,就能使他们产生归属感,而不是视他们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廉价劳动力,这样才能让他们把企业作为一个长久考虑的所在。你不把员工当人看,员工岂能为你着想?
同时,“用工荒”也给企业发展发出了一个信号,那就是迫使企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企业必须用技术成本来代替劳动力,加快结构升级和技术改造的步伐,仅仅依靠密集型的劳动和低廉的劳动成本,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