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今年1月,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纳入中央文件,自此之后,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日渐浮出水面的群体,便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受新华
网、中国政府网采访并回答网民提问时,明确表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那些长期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并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
显然,中央开始从发展战略的层面对新生代农民工们给予关注,并积极酝酿力举付诸行动。这对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们来说,无疑是最值得期待的利好。但是,一号文件提出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何时才能到位?在目前充满期望但现状依旧的过渡时期,新生代农民工们又该何去何从?
“用工荒”凸显新生代农民工权益诉求 今年以来,随着一波高过一波的“用工荒”浪潮,新生代农民工找工作时更“挑肥拣瘦”的话题也不断升温。
一个共同的看法是,相比上一代农民工,这些新生代农民工们文化程度更高,很多人都是高中毕业;物质要求也高,生活标准向城市居民看齐;不会吃苦,此前没干过农活,大多由父母供养。但同时,由于他们中许多人仍然缺乏专业技能,难与企业岗位的要求对接,结果造成企业招工难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并存的尴尬局面。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王元表示应该给予理解。“这是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和父辈自然会有很大的不同。”在王元委员看来,新生代农民工首先对自身发展有更高的期望,他们不会回到农村去了,也不会种地,希望在城市生根发芽。
全国政协委员李滨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用工荒”现象凸显了新生代农民工对体面劳动的强烈诉求,“他们不愿意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廉价地出卖劳动力,而是希望有更稳定的就业、合理的收入、说得过去的工作环境,有尊严地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去”“留”皆困惑 “"用工荒"问题让企业感受到新生代农民工"用脚投票"的力量。”苏立清委员认为,要使农民工安定下来,必须解决其归属感的问题,即让他们“融入城市”。
全国政协委员郭涛介绍,他所在的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有七八十万农民工,其中技术工人大多为25岁到30岁的“80后”。郭涛发现,他们与老一代农民工最大的区别在于缺少对土地的依赖,“老一代农民工每到春种秋收的时候,就会回到家乡务农,离开城市以后也要"落叶归根"。但新生代农民工则不再回家种地。他们把更多时间放在城市的工作中,而且更喜欢在城市生活。”
但现实情况是,这些新生代农民工既不属于农村,也不属于城市,他们左右为难,“去”“留”皆困惑。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回答网民提问时指出的,“新生代农民工比老一代的农民工还有一些特殊的困难”。第一,他们许多生在城市,在农村没有土地,也就是说没有生产资料;第二,他们长期在城市生活,对农业生产也不熟悉;第三,他们当中许多人没有解决户籍问题,因此,他们的恋爱、结婚,以致将来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妥善加以解决。
“以聚集了大量新生代农民工的服务性行业为例,很多小姑娘到了一定年龄要考虑组建家庭了,她们很希望留在城市但很难留下,回到老家去结婚,但最后还是夫妻双双回城打工,因为他们不会或者说不愿种地。”苏立清委员表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需要一个过程,因为面临的现实问题太多,绝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
直面现实需要勇气和责任 郭涛委员表示,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喜欢在城市生活,但他们自身还只能算是“半产业化工人”,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依然留有土地的色彩,“但无论如何,新生代农民工向城市流动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他们终将是中国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如何使新生代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真正担起推进城市化的重任,为中国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的劳动力支撑?
采访中,许多委员都认同户籍改革的根本性作用,但大家也表示,在户籍改革难以一步到位的条件下,从政府到社会都应直面现实,采取各种实实在在的举措,努力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技能培训、权益维护、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郭涛委员表示,要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首先要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与此同时,“票子、房子、孩子”的保障一个都不能少。他进一步解释道,农民工进城务工,挣钱是最基本的需求,如果连这都无法保障,又怎么能让他们有安全感?
“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有疏离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合同短期化。”苏立清委员认为,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希望雇佣的农民工处于“黄金年龄”,因此无论招工还是签订劳动合同都有苛刻的年龄限制,这使农民工在职业上存在不安定感。“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一个农民工,干到40岁、50岁,企业就不要我了,谁还愿意干下去?不如趁着年轻多跑几个地方,多赚些钱。”苏立清委员说,企业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不能眼睛只盯着“人口红利”。(王娇萍郑莉赵福中)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