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机构

中国银行8年定点扶贫纪实

来源:搜狐财经
2010年03月05日17:16

    ——中国银行8年定点扶贫纪实

  这里,靠石缝里的滴水生活,水是他们刻骨铭心的痛;这里,万壑纵横,他们与现代文明看起来近在咫尺,行起来却远似天涯;这里,祖祖辈辈过着穴居生活,却常常是一场大雨就让他们栖身的坑窖变成了墓穴……

  8年前

,当中国银行的第一支扶贫工作队来到陕西咸阳的渭北旱塬时,所有人都被这里的贫困震惊了。

  调查显示,永寿、长武、旬邑、淳化4县地处渭北旱塬的南缘,4200多平方公里,84万多人口。4个县全是国家级特困县,所辖的858个行政村中有639个为国家级特困村,贫困人口达40余万人,贫困区域人均年收入一直徘徊在五六百元。

  “咸阳‘北四县’自然条件太差了,老百姓要么跑10多里拉水,要么吃窑水,很多家庭连一口200元钱的窑都打不起,我们几个壮小伙喝了一次窑水,就拉了好几天肚子……”这是几年前扶贫队员在给中行总行领导的报告中写下的话。

  沉重的文字牵动着中行历任领导的心:“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工作,真正办几件实事”——此后,扶贫工程在中行得以特事特办、尽快拨款;一批又一批扶贫工作队活跃在咸阳渭北4县的旱塬上。

  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居住难——这是致使当地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而在“急需迫切、帮扶空白、短期见效、直接受益”的十六字原则下,这“四难”即成为中行扶贫项目选择与资金投向的重点。

  如今,8年过去了,当记者再次来到中行采访定点扶贫时,在“整合项目、捆绑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发展”的扶贫战略带动下,成千上万受惠于此的渭北旱塬人已经摆脱了贫困,过上了祖辈们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这水,就是好!”

  “来了客,宁愿给吃一个馍,不给喝一口水。”对于渭北旱塬上的农民来说,水,真的贵如油。

  “缺水是我们永寿县贫困的最主要原因。”永寿县扶贫办的同志说。在长武县马成寺村,150口人饮用水的水源就是个不起眼的小石坑。人们靠石缝里的滴水生活,村民回忆说,有时候一担水几乎就要45分钟到1个小时,农忙季节不管是白天和晚上,都有人到这等水。

  还有更艰难的。永寿县仪井镇王家嘴村竟然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一滴水,他们每天只能到3公里外的邻村去买水。遇到天旱时,邻村自己也不够用,他们只能再到15公里外的乾县关头镇去买水,水价很昂贵。5年前,当扶贫队员调研来到这里时,村干部走遍全村没找到水,只好买了啤酒来代替。村干部说:“我们这里水比啤酒贵。”

  长武县芋元乡柳沟村倒是有水,可是水含氟量极高,饮用后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有一年,防疫站为村里的小学生检查身体,受检的120名小学生中,有70多人患有大骨节病,占60%。

  而住在塬上的人们只能吃地窖里的水。下雨时把雨水集起来,存在窖里,供平时用。每年的降雨都集中在秋季,雨水从当年秋季用起,一直用到第二年秋季。

  因水发愁、为水奔走,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为了解决当地群众的燃眉之急,扶贫工作队马上立项,打井找水。当中行无偿投资20万元为村里人打井的消息传来,小小的山村沸腾了。出水的那天,很多人都哭了。当时的王家嘴村支部书记王波激动地说:“中行投资给咱村上打了个深井,基本上能满足群众的吃水问题。这水,就是好。”

  采访中,记者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09年年底,中行累计为渭北四县无偿投入饮水工程资金893.19万元——这意味着,渭北旱塬人没水吃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告别穴居

  从地下齐齐地挖一个大坑下去,再从四面挖几个土洞——这就是渭北旱塬人的家,他们世世代代居住的地窑。

  “过去打这个窑都是靠担,也没有架子车,也没啥机件,都是用笼打,一担一担担,用辘轳往上绞,特别不容易,连打带住得五年时间。”据永寿县庄头村村民介绍,由于窑顶上土质疏松,窑洞间距又太近,窑洞极不坚固。一场大雨,就有一些窑洞裂缝甚至坍塌。几年前,一场20多天的连阴雨,使这个村里10多孔窑洞坍塌。村民杨生贵一家三口,全部被土窑夺去了生命。

  因为穷,长武县马成寺村全村40多个青壮年就有30多个光棍。“十年了,我们村没办过一次喜事……”村支部书记张兴隆的话,让扶贫队员们热血涌动。

  长武县的元乡柳沟村有4个村民小组,124户、418人,分散居住在高塬、深沟、陡坡之间,组与组之间最远的达8公里。吃水难、行路难、儿童上学难,这里样样不少。

  不过,要解决这些村子的困难谈何容易。有人算过一笔账,光解决柳沟村水、电、路的钱,就够重建这样4个村子。更重要的是,即使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里的贫困问题,这些村子自然条件太差,根本没有发展前景。

  经过反复研究,中行扶贫工作队提出一项方案:即配合当地政府并结合新农村建设,对这些偏远、分散的农户实行“整合资源,整体搬迁”。整体搬迁,就是将分散的农户远距离、大跨度搬迁,集中建设新村,原老村恢复生态,退耕还林,还草或复垦。整合资源,就是捆绑资金,整合各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为新村提供水、电、路、校、医等诸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钱从哪里来

  中行的同志想了个办法:根据测算,每户新房造价一般在3万元左右。中行对移民搬迁采取“5+1”的补贴标准,即除了给每个搬迁户补助5000元外,还每人补助1000元,若按每户5人算,那么这一家就可获得补贴1万元。有了这1万元,每户自己出1万,再通过其他途径借1万元,就能够把新房盖起来。而借来的钱,则可以通过卖苹果等收入第二年还上。

  就这样,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把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中行用4两拨动了千斤。旬邑县还由此成为连片发展的样板,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据了解,至2009年年底,中行累计为永寿、长武、旬邑、淳化四县无偿投资人民币554.32万元,帮助数百户的几千口人走出地坑窑,住进了漂亮的新房子——渭北旱塬的乡亲们从此结束了几千年的穴居生活。

  中行有关负责人还告诉记者,2010年,中行又进一步将原来的“5+1”补贴标准调整为“1+1”,将搬迁户补贴标准由5000元提高到10000元,这对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无疑将是一个更大的促进。

  大扶贫促进大开发

  导致贫穷的还不止这些。在旱塬4县,山高沟深,平均不到一公里就有一条支毛沟,这些沟壑不仅限制了农民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还阻隔人们的出行、就医,孩子们的上学。坎坷的路,像一只只无形的手,死死卡住了这里经济发展的命脉。

  旬邑县湫坡头镇车门村离211国道的直线距离只有三华里路,全村有500多亩果园,收入占村民人均总收入的80%。由于交通不便,卖苹果成了他们最犯难的事情,苹果商宁愿每斤高出一毛钱买公路边上的果子,也不愿意买他们的果子。

  后来,中行投资18万元修了这段路,村子很快就富裕起来。一个村民给大家算账:光苹果一项,这条路每年给全村人创造了8万元的效益。

  中行同志介绍,近年来,他们先后给渭北4县投入已逾百万元,从根本上改变了这里的交通面貌,打通了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至记者采访时,焦家河村已实现了“人均一亩果,户均两头牛的目标”……

  “千方百计解决最急迫的困难,想方设法填补帮扶空白,紧紧抓住短期能见效的投入,尽最大努力使群众直接受益”——经过几年的摸索,中行走出了一条以大扶贫促进大开发,以大开发促进大发展的扶贫创新之路。

  在从2002年至今的近8年里,中行共向4县无尝投入援助资金2347.68万元,援建学校21所,新建人畜引水工程19处,实施移民搬迁工程28个。其中,仅2009年一年,中行建设实施的“移民搬迁、安全饮水、修筑道路、村级组织建设”扶贫项目,就解决了6619名贫困群众的实际生活困难。中行定点扶贫,不仅为这块厚重的黄土地带来了暖暖春意,更为之加注了不断向前的推动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中行扶贫项目资金的封闭式操作,使资金为项目所用,滴水不漏。其整合资金,捆绑使用,验收后付款的方式,既有效防止了配套资金不到位,又促使项目做一个成一个,达到了100%,没有一例半拉子工程。

  

责任编辑:黄珂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