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财政扶持“三农”的力度
本报北京讯(记者张玉雷 王继亮)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此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对农村工作作出部署。
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徐州市委副主委、徐州市农科院院长陈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陈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有不少难题亟待去解决,尤其是苏北地区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去克服。例如,由于受众群体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限制,不少技术并没有完全显现出增产、增效的潜能。此外,农村基层实用型技术人才日渐匮乏、知识老化、装备落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江苏有着较强的农业科教资源优势,科研院所成果丰硕,农业行政队伍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之后实力增强,在人才培育、成果转化、服务农民等方面实施创新,有可能率先把江苏打造成为全国现代农业的先行区域、农业科教资源整合创新的示范区。
对此,陈萍代表建议:
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园区经济。要依托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进一步提高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和标准化水平,逐步形成不同形式、不同特色农业园区。
率先推进农村教育体制创新,为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人才。关键是要培养造就一批敢创业、懂经营、善管理、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业致富技能。
强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体系对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构筑永久性支撑点。应当建立省、市两级农、科、教一体化协调机制,整合相关资源,形成合力、服务“三农”。
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三农”的力度,完善支农的政策体系。要支持农业新技术推广,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规模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完善对农民的补贴制度,完善财政支农的法律法规,确保支农资金定额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