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舆论对于央企地王的指责,国资委推出“市场论”。
3月17日,《新京报》报道,国资委新闻处相关负责人表示,“4万亿政府投资一分都没流入楼市”,央企投入房地产开发的资金不是来自于4万亿政府投资。对于近期国资委是否出台政策进一步规范央企投资房地产业
,国资委的一位专家则表示,“挂牌出让土地是政府发展房地产的政策,如果说要国资委出台禁令限制投资房地产业,并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国资委官员表示,央企拍地完全遵照土地出让制度等规则,总体而言,央企土地储备并不多。
4万亿没有一分钱流入楼市吗?3月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一份名为《审计移送处理书》的文件披露,上海江桥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京沪高铁名义获取银行贷款20亿元,其中13.2亿元用在了土地开发等无关项目上。连京沪高铁防守如此严密的项目都有假借名义获取贷款之事,何况其他?
并且,什么叫自有资金?比如,央企获得20亿的投资,原来准备投入项目的资金就可以投入房地产,所谓的自有资金投入,不过是获得廉价社会资金的婉转表达。截至2009年12月10日,当年有17家房企与银行签署了授信协议,授信总额接近4000亿元,对于央企的授信远超此数。这到底是自有资金还是信贷扩张的产物?玩这种数据游戏,有意义吗?同样是3月17日,《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一位央企房地产企业内部人士曾透露,集团制定的2009年买地计划必须花掉多少亿,但苦于拿不到好地,所以一旦有好地就会不惜一切拿下。这与笔者从某大型企业得知的信息如出一辙。
主业、副业分离是国资委设立初衷之一,也是央企重组的要义。国资委曾经提出,中央企业将进一步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按照国资委的解释,“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包括国防军工、石油石化、电网电力、电信、民航、航运和煤炭等重要矿产资源开发。2004年,国资委曾下发《关于中央企业房地产业重组有关事项的通报》,中房集团、
保利集团等14家房企相继被国资委圈定为“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央企,具备重组其他非地产主业央企地产业务的权利。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华侨城集团公司等5家企业成了国资委推荐的整合中央企业房地产资源的载体和平台。难道现在的国资委与2004年的国资委有什么本质不同?
2007年是适逢楼市大牛市,国资委握紧“管理者”的权力,几度重申要严格控制央企用于投资股票、房地产的资金流向;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楼市低迷,国资委以“出资人”的姿态,不惜成本高调推进房地产央企的整合重组——可见,国资委完全有权力主导央企的并购重组。
而现在,超过七成的央企进入楼市,国资委的资料曾显示,中央直属企业当中,涉及房地产业务的达100家以上,据粗步估计,房地产资产超过1800亿元,这算是主副分离吗?房地产不仅与地方财政捆绑在一起,还与央企的命运捆绑在一起,中国经济是更安全了还是更危险了?一旦发生类似美国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该何去何从?
从总体而言,央企土地储备不多,那是指的2009年以前从市场招拍挂竞得的土地不多。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国企、央企的改制成本大多靠国有划拨的土地,现在央企拥有的土地资源不在少数。而现在,央企进入招拍挂市场却是异军突起。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统计,2009年成交总价排在前10位的地块中,国企独占8席,成交楼面地价前10的企业中,也同样有8席被国企占据。而在2007年总价及单价“地王”中,国企与民企之比则为3:7和4:6。
央企进入房地产市场是真正的市场行为吗?恐怕未必。所谓市场行为,前提是竞争环境的公平,当央企获得绝大部分的社会资源时,由央企谈市场,会成为笑谈。说白了,央企地王频出说明央企获得的廉价资金过多、上缴红利过少,在保值增值的压力下饮鸩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