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君是某房地产公司的头号人物,该公司以造豪宅见长,去年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在一次恳谈会上,M君谈到兴起时说,“让一套豪宅消灭一个富人,要进行财富的再分配。”
台下先哗然,随即爆发阵阵掌声,鼓掌的大多是一些热血澎湃的媒体人。在公众的眼中,开发商是
为富不仁的商人。“剥削者”唯利是图,心狠手毒,不顾他人死活。相反,豪情的M君却有胸怀天下的慈悲之心,为富人建豪宅的商人却站在富人的对立面讲话。M君很乐意建设保障房,并表示公司愿意用建豪宅的认真程度来建保障房。尽管利润很低,甚至可能“赔钱”。另外,公司的人手是有限的,用机会成本来衡量,建保障房意味着失去建商品房的机会选择,也意味着丢失这部分利润。
依稀记得M君当着众股东说,大意是,开发商不应只为了赚钱,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即使公司利润减少,也要做有责任感的企业。作为共同投资者,M君的一席发言又站在了股东的对立面。
谈社会责任的开发商不在少数,收着巨额的房款,盖着糟糕的房子,言行不一,这是大多数商人的虚伪,也是现实。但M君豪言的那一刻,现场的人,至少被这份情谊打动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M君其实很“贪心”,在赚钱的同时,又想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后者更是M君孜孜以求的目标。
但M君就算是“扶贫救危”的“济世大侠”,苍生的住房问题,也难靠一个具有豪情的商人来解决。于是,我顺着M君的话,思考问题答案,先是寻找中国的富人,结果让我惊讶。
据招商银行与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调查发布的《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可投资资产1000万元人民币(不包括房产和企业价值)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达到30万人,共持有可投资资产8.8万亿元。而当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是21.8万元,千万富豪的财富占比为40.37%。2009年预计高净值人群将达32万人,可投资产超过9万亿元。
然而这么多的钱,如何投资?买房、炒股。一份2007年的报告指出,中国的富裕阶层46岁以下的占到了86%,并普遍把房地产作为重要的投资,其中超过六成的人有两处以上房产。这份报告是万事达卡国际组织2007年发布的中国内地富裕阶层指数报告。为了证明可信度,需要说明的是,该公司对900人进行了面对面访谈,这900人是来自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年收入在1.6万美元和5万美元之间及以上的家庭。
到了2010年,富人的财富中拥有的房产比例可能更高。2009年5月起,投资、投机性需求大批进场时,分析人士解读为,因担心通货膨胀而财富缩水,大部分投资者选择了购房。房价上涨的结果是,富人花更多的钱买一套房子,穷人则愈加买不起房。赢家是先到者,越早买房的人越受益。
5年前,你可以用30万在北京的北四环附近,买一套50平方米的小户型。而如今,30万可能还不够付这套房子的首付。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在增加供给,控制需求的调控思路下,市场将供应大量的保障房。这并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回到1998年前福利分房的时代,而是当下缓解住房矛盾的必要之举。
投机性的需求将被严控,投资性的需求也被限制。同时,还必须对新一代做出思想上的引导。居者有其屋并不是指人人都要有产权的房子,可以租房住。5年来,北京房租上涨速度接近一倍。这意味着5年前,你可以用6万元的首付,每个月2000元来还月供买那套30万的房子,要不了几年,月供就可以还清。但5年后,你仅可以用这2000元来向拥有产权的“富人”交租金。
两会过后,北京再次诞生了“地王”。“地王”被认为是推高房价的元凶之一。实际上,M君去年也拿了几块地王。M君从富人口袋里掏出的钱,又重新回到了政府手中。你可以说M君很富有,也可以说M君很贫穷。M君的公司市值几百亿,但M君也背着巨额的债。
M君等开发商缴纳了巨额土地出让金,推高了房价,同时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不然,财政收入如何增加,建保障房的钱从哪里来?只是保障房的新时代,又有新的游戏规则,一批人依旧被排除在外,赢家依旧是先到者。
回到财富再分配的问题,我依稀从10余年前的政治教科书中找到了答案,原来这道理我十几岁时就懂。课本中说,“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