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产业经济 > 科技·媒体·电信

德勤:2010年高科技行业预测

来源:《商务周刊》
2010年03月18日16:00

  移动搜索领导权之争

  德勤全球科技、传媒及电信业务部预测,2010年,智能手机将继续茁壮成长,其全球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扩大,并在出货量、手机单价和利润美元价值等方面稳步增长。在这一年里,关于智能手机的争论和报道可能会集中在手机设备、制造商和操作平台的霸权争夺上。

  随着移动搜索业务的收入有望达到10亿-20亿美元,我们预测,2010年即将进行的最重要战役,将是移动搜索领域的领导地位之争——这是极有可能被分析家和媒体所忽视的。移动搜索服务提供商可能会因此而投入数倍于上述收入的费用,以便获得战略优势,更好地开拓未来的收入来源。而且,现有的搜索引擎平台可能会被赋予获得更多的功能;全新的移动搜索引擎也可能投入市场。移动搜索服务提供商还可能投入巨资,以便获得手机上的有利地位。此外,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亦可能加入,成为每一平台的倡导者和营销渠道的开拓者。

  多年来,移动搜索功能给手机用户带来的体验往往是沮丧,而不是愉悦。但是,近年来的技术进步和移动搜索的应用潜力,可能使人们对移动搜索产生更大的兴趣。2008年,只有7%的美国用户使用移动搜索功能,1年之后,40%的日本手机用户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该功能。2009年,智能手机的销售量首次超过便携式PC,达到1.8亿部,成为领先的便携式计算设备(以单位销售量为准)。到2010年末,与语音、信息、时间和浏览功能一起,搜索将成为智能手机最常用的五大功能之一。到2011年,智能手机的销售量预计将超过所有PC(包括移动和台式电脑)的销售总量,发货量将达到4亿台。这将促使PC生产商分流进入智能手机行业。到2012年,智能手机的发货量将突破5亿台大关。同年,价值达72亿美元的移动广告市场将主要通过移动搜索功能实现。

  但是,人们担心移动搜索可能不会成为一种全新的业务功能,而将主要作为固定设备搜索功能的替代品存在。对于某些用户而言,这很可能没错。但许多搜索行为的冲动、自发的本质,加上智能手机足够好的移动搜索品质,可能使人们搜索的总次数增加,就像早期的移动电话使人们电话拨打次数增加一样。我们预测,与固定互联网用户相比,同时使用固定和移动互联设备用户的搜索次数可能会增加10%。

  到2010年末,移动搜索功能在某些方面可能会优于PC的搜索功能。比如,移动搜索服务可望不仅能帮助您选择去哪吃饭或购物,而且可以通过集成的GPS导航功能一个弯一个弯甚至一步一步地引导您到达目的地。该功能对广告商和服务提供商是非常有诱惑力的。

  2010年及随后的几年里,移动搜索服务提供商为争夺领先地位而进行的争斗可能会异常激烈。从中期来看,一两家公司将在该市场空间占据支配地位,但竞争不可能在2010年就尘埃落定。尽管如此,市场领跑者与食物链下游公司之间的差距可能会大到几乎难以弥补的地步。

  搜索功能在未来移动平台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意味着搜索业务的收入分成模式可能会成为该业务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手机生产商和移动运营商可能会对分成比例产生重大影响。2010年,手机制造商和移动运营商可能会在搜索平台方面势均力敌,但从长远来看,仅为保证眼前利益而选择错误的合作伙伴将付出高昂的代价。

  移动搜索领域的争夺对智能手机的费用分担也有影响。智能手机的补贴可由移动运营商和搜索引擎开发商共同提供。搜索服务费用的补贴可能影响顾客对某一特定机型的选择。

  对用户而言,用户界面可能是一个关键的分化因素。移动搜索引擎开发商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是智能手机可能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使用,如家里、办公室、旅行途中、驾驶过程中。每一环境都需要不同的用户界面。为此,开发人员需要集成一系列技术,比如,针对那些驾驶员用户,需要提供语音识别功能,针对那些步行用户,需要提供通过图像选择进行搜索的可视搜索功能。现有技术(如触摸)可能需要反复改进。

  移动搜索平台开发商应考虑如何使搜索功能最好的适应移动状态的独特特征,包括可变的网络覆盖范围和速度等。用户应能储存搜索内容,这样,用户一旦回到网络覆盖区,即可重新运行以前的搜索内容。

  此外,移动搜索功能还应与其他平台尤其是PC上的搜索功能相结合。移动设备中存储的搜索内容及收藏夹在用户PC搜索环境中也可查看。

  鉴于应用程序的迅速扩散,搜索功能对应用程序商店的重要性可能会越来越大。因此,开发人员应考虑开发可在特定应用程序商店工作或可跨应用程序商店工作的搜索引擎平台。

  比上网本小,比智能手机大

  ——平板电脑成为潮流

  2010至2011年间,电子产品的狂热爱好者将购买上千万的便携上网设备。平板上网笔记本(又称平板电脑)主打全新外形,具有极高的处理能力,将产品外形和功能完美地结合起来。这种平板机的售价为400—800美元,重量预计小于500克,尺寸约为20cmX12cmX2.5cm,配有彩色触控屏幕以及大量应用程序包。

  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上网本和超薄个人电脑相比,平板电脑可以满足特定消费者的需求,因为智能手机对于观看视频或浏览网页来说太小,而后三者则太大、太沉或太贵。平板上网本既不太大,也不太小,来得恰到好处,刚好符合许多用户的要求。

  以上观点有悖于以前的预测共识。因为这块市场处于最小的电脑笔记本和最大的手机之间,一直以来都是技术盲区。部分较为成功的PC生厂商最近做出的努力至多仅能取得部分消费者的认可。观察家据此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消费者都不需要平板电脑。我们认为,以前尝试采用平板外形之所以失败(或者说没有取得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设备图像、软件和用户界面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具备完善的手机通讯或WiFi网络接入功能,最重要的是,当时这些设备主要定位在“办公用数据输入设备”。相反,主要用于媒体视听和网页浏览、简单易用、以消费者为本的电子设备似乎更能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未来18个月,这类设备可能会从以下两方面快速发展:平板机从一开始就作为专门的平板电脑进行设计、生产,而单一功能的设备将通过增加处理器和软件变成多功能设备。

  尽管上述变革还没有开始,但部分已透露的信息表明,新兴企业、当下成功的手机和个人电脑生厂商、上网笔记本的领军企业以及各类利用开源手机操作系统的小型制造商将推出个性化的平板电脑。

  由于规格尚不明确,对这类设备的销售额做出预测较困难。据分析家估计,平板机上市后12个月内销量将超过10亿美元。这一销量超过个人导航设备(PND)的全球销量。部分行业调查显示,尽管价格较高,消费者也愿意考虑购买这些新设备。40%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愿意花800多美元购买某一型号的平板电脑——尽管这一产品还很不成熟。如此一来,数千万各类设备带来的几十亿销售额在某种程度上约等于未来平板电脑外形因素产生的价值。

  这种流行产品不但方便消费者和企业使用,而且还都是著名品牌。其中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装置、电子书浏览器(eReader)、便携娱乐设施、游戏装备以及各种垂直型行业中的各类掌中电脑。很多情况下,多功能智能手机和上网本中装有大量软件应用程序,这些产品正在那些手头拥有一个或多个单一功能设备的人中寻找客户群。

  例如,现在的个人导航设备(PND)市场每年的销售量大约为4000万台,销售额为10亿美元。但是,来自手机GPS导航服务的竞争将从各个方面打破这一市场现状。据分析家预测,单一功能的个人导航设备现在的市场份额为90%,而到2013年时将降到不足30%。

  个人导航设备制造商仅凭借为消费市场提供更为精确的定位功能,无法抵御来自平板电脑的威胁。因为将定位精确到厘米只适合军事和农业生产用途,不适合普通用户。一家个人导航设备生产商已经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机,而像平板电脑这样更大的多功能产品(屏幕更大,可以显示地图)将随后出现。

  其他那些生产大小类似平板电脑、单一功能“蠢笨”设备的生产商将通过嵌入式或x86处理器(如Atom处理器)为其产品添加更多智能元素。这些多功能设备将提供网页浏览、电子邮件阅读的功能,并在购买时普遍提供网络小工具、小程序和各种软件包。

  由于平板电脑属于联网设备,且专门通过无线局域网(WiFi)、手机或无线城域网(WiMax,使用较少)实现无线上网,无线运营商们将面临两大问题。其一,这些平板机的价格仅次于最贵的智能手机,所以消费者有可能要求提供高额的预付津贴,津贴额度大约在200—400美元。其二,如果平板电脑如预期的那样受欢迎,则这些设备将大量消耗稀缺的宽带和网络资源,并有可能降低网络性能。更糟糕的是,由于平板电脑的屏幕更大,所以用户希望观看更大、清晰度更高的媒体文件,在用户不使用WiFi无线网的情况下,网络拥堵问题便会恶化。

  运营商可能会尽量把用户从手机网络转移到无线局域网。平板机生产商甚至会推出只能使用无线局域网的平板机——尽管这样做会使产品不那么受欢迎。无线家庭网络也有可能从中受益;无论是晚上看电视或是看书,平板电脑都比手机或个人电脑更利于在家浏览网页。人们会需要更多、更强大的无线路由器。

  芯片生产商也会坐收渔利。和智能手机及上网本不同,平板电脑更加优越,同时也需要更高端的芯片,从而产生更高的利润或至少是不断增长的利润空间。同理,触控屏幕和闪存生产商们也会从中得益。

  我们认为,平板电脑基本不会对现有的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生产商构成威胁:平板机目前满足的是大部分还未实现的特定需求。个人电脑式的文本或数据输入十分繁杂、不易处理,且平板机还没有小巧到可以替代如手机大小的设备。实际上,如果平板机的市场发展行得通,PC生产商将有可能凭借平板外形而非智能手机获得成功。

  最容易受到平板电脑冲击的可能就是单一功能的电子阅读设备市场。用平板机阅读电子书和用电子阅读器类似,但是彩色屏幕和影像播放的增值功能可以让多功能的平板机成为20厘米大小设备的选择。

  云计算:不是炒作,胜似炒作

  云计算在2010年中可能比大部分其他技术垂直型产业发展得更快,但仍然不会达到狂热支持者们所预期的最高点。另外,我们预计云计算在消费市场和中小企业市场的增长将最为迅速,而在大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增长则稍逊一筹。尽管对这一领域的估计各有不同(通常是因为定义不同),2009年云服务的收入大约为550亿美元,我们预测,2010年这一数字将增长20%以上,达到大约700亿美元,从替代软件模型市场中抢得份额。

  进入正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举一些云计算的例子,其中既有个人应用(通常有广告支持),如Gmail、Hotmail、Facebook和Twitter,消费应用如Google、eBay和Amazon,也有企业应用,如Saleforce.com和NetSuite。

  目前对于云计算的看法两极分化。一方认为云计算处于炒作曲线的顶端,但距实现主流应用还需要2—5年的时间。而另一方则认为2010年会出现“云计算大爆炸”。

  我们的预测并非将以上二者折中。我们相信,云计算将会为某些而非所有的应用实例和应用情况带来极大好处。有些领域将会出现增长(非关键文档存储或面向客户的应用实例方面出现需求激增),在这些领域当中,“通过互联网提供不断变化的可扩展虚拟资源并将其作为一种服务”将带来商机。

  但是,多项调查表明,信息服务购买方仍然对涉足云计算领域犹豫不决。他们的担心包括安全性、可靠性、数据的便携性等,并且有时还对长期成本效益持怀疑态度。这种顾虑并非空穴来风,现在无论使用什么解决方案,涉足或不涉足云计算领域实际上都会增加这些风险,这一点几乎毋庸置疑。一位领先软件公司的首席技术总监于2009年曾指出,“感受就是现实,现在的感受是,安全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对此我们无法否认”。

  可靠性很重要,在具备完善、安全和可靠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市场上才最有可能实行云应用:目前北美和西欧是最大的云用户,而且至少在短期内还将维持这一状况。从中期来看,发展中国家将迎头赶上,因为对于几乎没有安装过传统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的市场来说,云计算应该算是理想的解决方案。

  尽管媒体倾向于关注企业和政府客户对云计算(特别是将提供系统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服务)的应用,但现在60%的云计算实质上是“云炒作”,而基础设施仅占6%。

  广告的普及和其他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实际应用,与云计算带来的预期收益和风险是相辅相成的。涉及到云计算可能带来的风险时,企业和各国政府都要求必须维护数据安全性并维持将近100%的正常运行时长,反倒是普通消费者可能更加能够接受系统的临时中断,这是因为单个用户的信息遗失或失窃的潜在价值远远低于银行或政府。

  同样,云计算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也或多或少,各不相同。在过去的10年中,大部分企业和政府的信息技术部门都采用虚拟化等最新技术,从而相对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资产。这些用户通常都购买了可以让容量根据需求而增长的解决方案,而且几乎总是处于信息存储量高度过剩的状态。而另一方面,个人消费者却得不到有效、灵活和足够的系统支持。

  妨碍企业和政府采用云计算的其他因素还包括管理与责任问题。在传统信息技术环境下,首席信息官对数据安全的最优方法进行跟踪,如果一名员工丢失了电脑笔记本或由于数据丢失而破坏实体安全,随之而来的后果由负责安全建设的员工来承担。但是在实施云计算时,即使首席信息主管不能直接控制安全状况,如果发生任何数据丢失,责任都必然由决定采用云计算方式的信息技术部门来承担。

  提供云计算解决方案的企业需要重点关注两点:第一,这些企业应当认识到,推动消费者应用有可能是获得近期收入的更佳选择;第二,企业和政府采用云计算的顾虑在于对其安全和可靠性方面的担忧,因此对此企业和政府还需有一定的耐心。有些企业不愿意采用云计算可能是因为云计算解决方案的实践历史相对较短。时间越长,越有利于生成可靠性和安全性更高的数据。同时,提供云计算应用的企业可能还会担心服务中断或数据遗失引起的法律问题。

  通过适当的缓和策略也可以减少企业和政府在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的顾虑:比如填写适当的服务等级协议,进行定期安全审核,要求第三方认证以及遵守新近出现的云标准。

  服务供应商从云计算中得到的好处显而易见。部分预测认为,云解决方案可以提供大致相同的服务,但成本却低了80%。在新竞争者采取相同措施并扰乱该行业之前,供应商将部分节省的成本转移给终端用户将十分重要。特别是随着数量的增加,部分行业领军企业已经开始提供“云折扣”。

  云计算增长带来的始料不及的影响之一可能就是服务器处理芯片领域。过去占主导地位的是性能更高的多线程处理供应商,而新的云处理需求表明,价格和功率密度有可能成为新的竞争焦点,所以以前在批处理市场上实力较强的供应商可能会具备一定优势。

  消费者云计算应用的大量增长可能会改变许多市场。局部存储器(如DVD)、媒体存储器和USB密钥的市场将缩水。网络交通量的增长将更加迅猛。网络利用可能更充分(甚至更紧张),路由器的工作量将更大。运营商应当锁定信息技术需求集中的商机,比如季节性或重大事件期间。鉴于当前的信息技术配置效率不高导致能耗不断增加,云计算可以视为一种更加环保的信息技术服务方式。

  摩尔定律:2010年仍然适用

  根据摩尔定律,每过18至24个月,全球半导体行业的行业力量将使每平方厘米硅片中晶体管的数量翻倍,这一趋势不但不会戛然而止,实际上甚至不会放缓。但是,这种不断增长的晶体管密度似乎不会用于生产更大或计算能力更强的芯片,反倒有助于生产耗电更少、成本更低、体积更小的优质芯片。

  目前对于摩尔定律,普遍的共识认为其未来的状况将更加低迷,但对这条定律何时结束做出预测是不明智的。自1695年该定律宣布以来,几乎每隔10年都有学者预测这条“颠扑不破的物理法则”将使芯片的生产进程速度放缓甚至停止,但结果却发现该行业仍然持续发展。可在过去一两年中,这种悲观预测又开始抬头。

  预测摩尔定律会失效的人引用了各种证据。有些最大的芯片生产商公开声称“成比例递增的方式已与以往不同”,即翻倍递增晶体密度的成本递增显然比过去更快。更糟的是,许多人已经发现各类处理器(CPU)和其他芯片的“性能”(以千兆赫兹和核数按时钟频率计算)几乎没有变化。

  与之前的机器相比,集成电路使计算机设备变得体积更小、性能更佳、价格更便宜、效率更高。多年来,半导体行业在宣传新一代产品的技术进步时,主要强调处理能力,特别是处理器的时钟频率。直到2005年,高端个人电脑和服务器内的旗舰CPU的处理速度比以前快了大约10倍,价格仍然维持在500美元左右,但耗电量却比10多年前的类似装置高出10多倍。

  直到最近,用电量的持续增加开始导致服务器或台式机销量下降。但是上述市场现在已经相对饱和,增长率也已经降低。与此同时,移动计算机、智能手机和其他消费产品正在不断推动芯片的新兴增长市场。这些市场对每一代芯片的基本要求就是低成本和低能耗。而对于目前大多数用户的要求而言,速度基本已经足够满足要求了。实际上,近期最成功的CPU芯片当属那些针对上网笔记本和智能手机市场的产品,这两类芯片都更强调低价格和低能耗,而不是速度。

  摩尔定律自提出以来一直受到误解。最流行的误解之一就是“处理器的性能每两年就会翻倍”。但这条定律的原始公式和戈登·摩尔做出的后续说明中从来没有提到过速度或能耗。定律只提到了技术和工程方面的进步可以使晶体管的密度更高。如果不甚考察成本或耗电量,更高的晶体管密度可以解释为更快的计算速度,也可以解释为更低的价格和能耗。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摩尔定律使芯片的性能、价格和能耗都得以优化,但这三者通常不能同时实现。

  根据移动计算机市场(主要是低成本笔记本电脑和超低价上网本)目前的增长状况,我们预测今后几代的个人电脑芯片可能价格更低,能耗也会适当降低,但性能基本不会提升。其他热销产品,如智能手机和可能流行的平板上网本,可能主要在能耗方面得以优化,同时适当兼顾价格。同样,这类产品的优化和性能基本无关。尽管有些芯片仍然追求性能的提升,但这块市场的增长潜力不大。

  2010年摩尔定律仍然适用,而且至少还会在未来几代半导体的生产技术中发挥作用。但是,衡量取得进展的方法可能将不同于过去20年中所使用的衡量方法。

  对于身处摩尔定律领域前沿的芯片生产商来说,这条定律具有双重含义。首先,尽管摩尔定律还未被打破,但实行定律的成本愈发昂贵。分析家预计,下一代芯片工厂的成本约为70亿美元,比现在高出一半还多。伴随新技术而生的设备和设计工具也将更加昂贵,产业联合将出现,最后仅剩4家前沿生产商得以幸存。许多行业竞争者将进一步采取合资企业和合作关系的战略。

  成本上升还有可能导致毛利润和净利润都被压缩,所以优化供应链将愈发重要,同时还要控制总成本。通过开发更便宜、更节能的芯片,半导体公司可以锁定并打入新兴市场,但可能也需要新的销售渠道和客户服务方式。

  软件产业也可能需要调整。过去人们认为将来芯片的性能足以处理这种负担,所以软件密码可以不断加长,或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如果将来芯片的性能和现在一样,甚至稍弱,那么软件的“膨化”发展将成为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环境启示。许多信息技术应用部门都是用电大户,所以节能芯片的确是个好东西。耗电更少、冷却更少的新设备可以实现架构重建或规模更大的数据中心,同时还无需增加制冷或电力供给。

  清洁技术卷土重来,太阳能应用不见起色

  2010年清洁技术各相关领域的表现将各有不同。在最近的经济危机中,整个清洁技术行业的股票市场价值几近崩溃,此后,政府刺激和投资者利益又促使该行业急剧复苏。但是,并非整个行业的所有领域都有同等速度的复苏。太阳能技术可能将是整个清洁技术行业表现最低迷的一个领域。由于全球生产力过剩和需求增长不足,太阳能设备、工具和原材料的价格将继续走低。

  在2008年6月的高点和2009年3月的低点之间,清洁技术指数的下降甚至低于大市,下降百分比达到61%,而标准普尔500指数下降了49%,纳斯达克指数下降46%。复苏时的表现则刚好相反:2009年11月底,标准普尔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分别上升67%和72%,而清洁技术指数则上升了80%。舆论预期认为,由于几百亿美元的政府刺激款项将投入环境技术,而且比起成熟技术行业,环境技术更不易商品化,所以未来一两年中仍然会保持这种势头。还有很多人预计太阳能股票也将同样迅速复苏。

  我们绝非对太阳能领域的长期表现持否定态度;但是,与清洁技术行业的其他领域不同,最主要的太阳能技术(晶体硅光伏技术)及其基础设施目前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些挑战有可能限制着该领域2010年和2011年的复苏。

  第一个挑战就是硅技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生产力过剩。在2008年末经济危机爆发之前,世界各国政府缔造了晶体硅光伏技术生产能力和装配的需求高峰。全球晶体硅光伏生产力在2008年间经历了显著增长,全球年生产力达到将近120亿瓦,使得硅和模块的价格急剧上升。但是,尽管经济和需求放缓(2009年,这种生产力下的太阳能光伏消费下降了15%),生产力扩张却没有减退(主要是在中国和美国)。到2010年底,全球年生产力预计达到240亿瓦,虽然需求将有所增长,但增长量也只有62亿瓦,也就是说实际利用百分比才勉强高于25%。尽管将硅用于电路和用于晶体硅光伏有很大区别,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芯片行业的历史较长,起码与此有一定关系。自从1994年开始数据采集以来,全球芯片行业的利用比率增长从来没有低于过56%。鉴于2010年可能出现前所未有的太阳能光伏生产能力过剩,我们预测会出现三大趋势:模块价格走低、大规模合并以及复苏速度极为缓慢。

  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合并的迹象。实际上情况恰好相反,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太阳能领域定为战略行业。结果出现了模块价格下降(2009年下降了50%),发明增多(120天中增长了64%)以及多晶硅价格降低的现象(一年中从2009年初的180美元/千克下降了72%)。

  价格下降使得晶体硅光伏太阳能技术的价格更加实惠,从而刺激需求。但是,能源价格,特别是电力和天然气价格的下跌在部分程度上抵消了这种需求。此外,由于世界各国政府承诺提供紧急援助和刺激计划以创造就业机会,使得它们为某些地区提供太阳能补贴的能力有所下降。最近一份颇有争议的研究甚至提出,对于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并没有创造出投资其他经济部门那样多的就业机会。

  虽然太阳能需求有可能在2010年和2011年中强劲增长,但由于补贴削减和低于预期的电价将使其增长幅度不如预期的高。至少在近期内,太阳能光伏业有可能依旧处于生产过剩状态。

  最明显的短期影响就是各国政府和行业预计太阳能行业出现生产力过剩的情况,并放缓新型太阳能光伏硅工厂的建设。中国是太阳能光伏生产力建设方面最积极的国家之一,但近期中国政府正在限制融资并暂时不再批准建设新的太阳能工厂。

  太阳能光伏硅和模块生产商需要在生产过剩期间内保持良好的资产负债表和成本表现,因此有时需要关闭整个工厂。许多厂家承受着总利润负增长的状况,现金余额不足的企业被迫采取冲减股权和举债融资的手段。缩减供应链的企业还必须为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做好准备。一些向太阳能光伏行业出售原材料的企业发现,他们的定额合约或被撤销,或降低额度,或大幅削减既定价格。

  与太阳能技术竞争的行业,如碲化镉薄膜、铜铟镓硒薄膜、非晶硅和太阳能热能领域就没有和晶体硅光伏一样的生产过剩问题。但是,整个太阳能行业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晶体硅光伏技术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对参与竞争的技术和公司产生严重影响,致使成本控制、降低产出和保障长期合约等方面都令人担忧。

  有些半导体设备公司通过向太阳能行业销售产品从而缓解经济萧条带来的影响,这些企业可能需要强化自身能力。尽管向正在建设中的晶体硅光伏工厂销售已经在近几个月中产生了巨大的销售额,但2010年中任何建设活动的终止都将使设备销量显著放缓。半导体设备曾经是一个循环极快的行业,人们曾经预计太阳能将带来市场的长期增长。但是,短期的供给过剩和潜在的新工厂建设停滞表明,光伏太阳能并非像几年前预计的那样坚挺。

  而另一方面,消费者和公共部门则稳收利益。尽管投资回报取决于当地地形、地方电价、补贴、税收减免和强制光伏上网电价,光伏硅价格大幅下降有可能使太阳能价格比2007和2008年间价格泡沫高涨时期更廉价。因此,具备长期投资眼光的企业将重见天日。

责任编辑:钟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