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民生经济

兰州公交停运风波拷问公交改革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0年03月19日07:35
  2010年3月15日早晨,兰州西固居民王女士只能打车上班——这一天,从早晨6点30分直至8点30分左右,长达两个多小时,从兰州的西端——西固区发往市区的50路、76路、77路、25路、26路这5条线路公交车突然“消失了”。正值早班高峰,不少像王女士一样的上班族,在焦急的等待与满腹抱怨中,不得已拦住出租车或黑车上班。

  突如其来的公交车停运事件,令这座西部城市猝不及防。引发此次停运事件的导火索的是,几位公交车司机“堵”住了公交车出厂的通道。

  发生在兰州的这起公交车停运风波,将这个行业积累了多年的矛盾连根拔起——城市公交改革市场化与公益化路线之争,再次被推到人们面前。

  疲惫的司机

  “大家全部是自愿的,全厂200多辆车没有一辆出车。”陈刚(化名)说。他是26路公交车司机,这一天早晨的出车时间,他收到了同事发出的“停工倡议书”。

  38岁的陈刚已参加工作17年,工龄工资170元。事发5天前,他领到了2月的工资条:1700元。

  工资条显示:2月,他跑了93圈,仅完成任务数的75%。适逢春节,他领到了三天的加班工资240元。扣除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三金”,另外,还要扣除200多元的事故款。实际上,这一月,他仅拿到工资1300多元。

  “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没有周六、周日、节假日。不敢生病,不敢请假。工资没涨,反倒少了,实在压抑得没办法。”狠抽几口烟,陈刚说。

  苛刻的考核制度,让陈刚和他的同事们难以忍受。每月,公交车机油和天然气实施定额供给。公司规定,节省一立方气奖励1.5元,而超过定额,将扣罚2.5元每立方,机油超额每公斤将扣罚30元……26路公交车的司机反映:“基本上请不了假,所以只能旷工。而事假一天扣63元,旷工一天按200元扣罚。”

  越来越拥挤的城市交通,给司机们制造了不少麻烦。陈刚发现,每天他已经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准时到达终点站。为了拿到节气奖,陈刚经常驾驶公交车空档滑行。每个月涨幅不定的任务,迫使他每天需要全负荷运转。有一次,陈刚得了痔疮,只请了一天假,第二天便带病上了车。对陈刚来说,“病了忍忍,这几乎是家常便饭”。

  工资的减少,令这个西北汉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就在上个月末,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报名参加英语辅导班、交小饭桌的餐费,花去将近1200元。他的工资,立即捉襟见肘。同样的原因,他的第一任妻子,“嫌工资低、家穷”,和他离婚了。他的现任妻子,和他同在公交系统,是另一路公交车的售票员。

  无独有偶。连续两天的采访,接触了十几位公交车司机,中国青年报记者听到的最多的话便是:“工作太累,收入太低”。大多数司机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因常年累月没有节假日,私下里,司机和乘务员们调侃自嘲:公交人“过年没亲人,清明没仙人”。

  “我们的要求并不过分,只是想恢复到以前的工资水平。”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公交车司机拿出一份“请愿书”,上面集中反映了司机们的诉求,矛头直指劳动报酬和管理问题——为什么收入普遍比以前下降了?为什么春节、五一、十一等节日加班只算三天,为什么加班费每天只为84元?从2005年,公交员工身份置换金已全部确认完毕,为什么迟迟没有发放?为什么车辆只有交强险,没有其他保险……

  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证实,上述状况在当日参与停运的5条公交车线路不同程度存在。公交车司机一方面面临着“加圈次、涨任务”的压力,一方面必须面对苛刻的管理制度——拿到超额奖无望,即使任务都普遍难以完成。结果是,司乘人员工资下浮明显。

  疲惫的公交

  3月17日上午,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事发的兰州公交集团第四客运公司。一切已经恢复平静。偌大的车站院落里,空空荡荡,一辆76路公交车正缓缓驶出大门。

  而在两天前,同样的地点,群情激愤的公交车司乘人员站满了大院,有人甚至在公交车车身上挂出了言辞激烈的横幅,“空气中充满火药味”……

  当天早晨,兰州公交集团的领导悉数到场。董事长魏宏凯作出决定:第四客运公司经理李斌予以停职,并承诺3天内解决职工提出的请求。随后,参与停运事件的公交车司机情绪得以平复,停运线路全面恢复运行。

  兰州公交停运事件,犹如一面放大镜,映照出沉重经营压力之下,公交企业疲态尽显的现实。来自兰州公交集团第四客运公司财务科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至2009年,该分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几年的亏损金额分别是177万元、315万元、952万元、1132万元。在兰州公交集团下属的8家分公司中,该分公司排名末位。

  “占线长,线路资源有限”,受兰州城市“带状分布”的地理因素制约,该公司管辖的16条线路普遍跨越兰州东西城区,它每年都要得到集团公司的扶持,才能勉强运转。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兰州公交集团第四客运公司党委书记梁亚琦说。进入2010年,情况并未好转,仅1月就亏损190万元。

  采访中,梁亚琦坦承:“为了增加企业收入,我们加大了考核力度。有些处罚让职工接受不了。”

  “2009年2月,新班子调整后,经理的出发点是想把事干上去,但急于求成,适得其反了。”邹守仁说。他是兰州公交集团副总经理,停运事件发生后,临危受命,主持“稳定大局”。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企业年年亏损,急于改变现状的管理者将压力转嫁到了司乘人员的身上,同时也滋生了矛盾——司机持续减员,配备紧张,直接导致了司机们普遍“请假难”。

  本报记者调查的76路公交车,是目前兰州市公交线路最长的一条线路,长22.6公里,途经40个站台。这条公交线路拥有车辆仅40台,司机80人。

  “这意味着,每两人一台车。如果有人请假,车就没人跑了。”车队负责人说。

  司机们反映,因工资待遇过低,2008年年末至今,公司驾驶员紧张的情况下,又出现驾驶员接连辞职现象,加上有跳槽意向的,多达几十人。这个说法得到了梁亚琦的证实:“确实缺员,但招那么多人,企业要考虑能不能养活。”

  事实上,不仅第四客运公司,整个兰州公交集团下属的其余几家客运公司经营压力亦很大。屡屡见诸报端的“兰州公交车上演疯狂飙车酿祸”的新闻,则是此背景下“带血的注脚”。

  据媒体披露,2009年公交集团在七里河辖区内酿成5起交通事故,导致6人死亡;从2009年12月22日到今年1月13日,短短20多天时间,公交车在七里河辖区的交通违法行为高达173起。

  缺少扶持的公益

  “我个人认为是政策性亏损。企业现在的收入,没办法保证正常运转。”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兰州公交集团第四客运公司党委书记梁亚琦表示。

  他透露说,粗略核算,2009年,该公司打卡优惠让利将近1000万元。这部分优惠IC卡主要惠及老年人、学生、下岗职工、残疾人、伤残军人等社会福利关照群体。这个数字放大到整个兰州公交集团,则高达8000万元。

  “作为国有企业,这是在为社会作贡献。”梁说。兰州第四客运公司拥有多条长线路公交,这同时意味着,“票价高,优惠的幅度更大”。

  2003年5月,兰州公交完成企业整体改制,通过清产核资,组建成立了兰州公交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改制后,除在2008年得到过政府的油价补贴外,兰州公交并没有获得政府低票价补贴和其它专项经济补偿,集团经营压力始终不小。时至今日,企业职工身份置换金迟迟没有落实。

  据了解,截至目前,兰州公交车仍需要自主承担燃油税。“全国省会城市中,唯独兰州(没有减免)。”邹守仁说。

  他表示,“由于财政补贴不到位”,兰州公交集团只有通过融资购置新车,以至欠款严重,车辆难以更新,“不少车辆仍在超期服役”。

  2004年,兰州公交集团因亏损严重,停售IC优惠卡。次年,迫于来自社会和政府的压力,发售10万张IC卡当天,引发了轰动全国的“万人疯抢IC卡事件”。

  “过去我们也想把公交公司推向市场,如果一步到位,承担社会公益方面可能就照顾不到了。”时任兰州市政府主要领导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该官员还表示,兰州市政府准备考虑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以减少公交公司承担社会公益面带来的亏损。

  邹守仁开诚布公地说:对兰州公交来说,目前的困境恰在于,输血太少了,造血怎么造?公交优先了,老百姓就优先了。政府扶持公交政策,应该高度重视。

  强调市场还是定位公益

  “教训是深刻的,我们要很好地反思。”3月17日下午,兰州公交集团副总经理邹守仁对记者说。

  事实上,强调市场,还是定义公益,关于公交的属性争议由来已久。

  业内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全球公共交通体系中存在两种比较成熟的模式:一种是以欧美为代表的政府经营及补贴方式,北京运用此种模式较为成功,业界称为“北京模式”;一种是以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以企业为运营主体的市场化方式。

  国内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专家徐宗威对记者表示:“目前,公交改革当中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表面上看,是企业管理经营亏损,运营成本得不到保障,进而将成本转嫁到司乘人员的身上,从而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但深层原因在于,虽然公交改革了,政府可以借助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但公交的公益属性不会改变。”

  徐是《公权市场》一书的作者,长期从事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在他看来,“对改制的公交企业,不能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的考核目标,应该更多地去考核对公众服务的质量和标准,能否得到公众的满意。(公交运行的过程中),一定存在事业性补贴和财政性补贴的部分,政府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史其信教授则认为,“中国的公交改革走了一段弯路,回过头来看,当时把公交系统推向市场,首先没有明确公交系统的定位。”

  “试水”公交市场化改革之后,国内不少城市公交不同程度出现线路混乱,公交系统内部人员流失、老化等一系列问题。近几年,不少大城市公交改革重返公益性轨道。据媒体报道,去年,当初推行公交市场化改革的上海市,开始“掉头”,政府将打通财政补贴渠道,重新主导公交资源。

  针对西部经济欠发达城市地方财政不足的现状,史其信建议,“政府应该从财政各个方面调整,优先发展、扶持公交,要想办法拿出钱来,补贴公交运营公司的亏损,使其完成为老百姓出行的服务。”

  徐宗威同样认为,“在公共财政不足或者有限的情况下,关键是政府怎么看待公共需求,怎么样来排队?政府应该把社会公共交通的需求放在首位。”

  “公交企业毕竟是公用事业,不能因为改革了,就把公益事业的性质变了。”徐宗威说。

  本报兰州3月18日电
责任编辑:何华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